DeepSeek大热,余光中们何以自处? 黄维樑来港中深分享“余学”认知

读特客户端
02-25 17:16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科创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2月23日下午,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樑,专程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师生分享“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余光中”话题。

2月23日下午,原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樑,专程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师生分享“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余光中”话题。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他一生创作丰富,涵盖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领域,著有《乡愁》《白玉苦瓜》等经典作品,其诗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故土的眷恋著称,被誉为“乡愁诗人”。他的文学创作融合中西文化,风格多变,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黄维樑是余光中作品的研究者,也是他生前的挚友,著有多种“余学”专著。他研读余光中诗歌散文五十余年,有幸和余光中在港中大同事十余年,之后也一直和余先生保持联系。讲起余光中的文学地位、艺术成就与生活方式,他信手拈来、娓娓道来、有情有趣,足以让人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港中大中文系心向往之。那时那里云集了一批大学者、诗人、作家、翻译家,比如余光中、陈之藩、宋淇、思果、胡金铨、黄国彬、梁锡华与黄维樑等。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余光中,因为余光中成就非常大,他的作品会继续流传,有些作品很可能会成为传世经典。”黄维樑说。接着他也如数家珍地晒出其收藏的一系列余光中作品,包括散文集和诗文集,和与之往来的书信记录,时间跨度涵盖数十年。“说起余光中,大家都会想起《乡愁》这首诗,余先生自己却认为,《乡愁》是一张巨大的名片,遮盖了他的面相。”他继而解释,尽管《乡愁》名声巨大,但实际上很容易让人忽略余光中其他方面的文学成就。

时值AI(人工智能)时代,黄教授也以另类“AI”(艺术智能、艺术想象、艺术创新)成果为例,总结出余光中的六个文学成就——作品对读者而言有趣又有益,阅读是一种享受;艺术创新的作品:璀璨的五采笔;建立余光中体散文;建立“半自由半格律”的现代诗体式;反对中国现代诗的晦涩难懂;反对中文的过度西化。

黄教授列举了多首余光中的作品片段,包括散文和诗文,以此表达他在文学上的创新。

黄维樑,原籍广东澄海。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6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后,回港任教于中文大学,为该校中文系教授。黄维樑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黄维樑对余光中的作品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题材到体裁,全面评价余光中的文学成就。他的研究不仅涵盖了余光中的诗歌、散文,还涉及其文学批评、翻译和编辑等多方面的工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神仙湖分享会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倡导,资深媒体人、驻校作家胡洪侠主理,目前已经举办了六期。这个分享会将继续邀请海内外各路大神来神仙湖畔一游,与港中大(深圳)师生面对面,熔铸情怀,激荡思想,分享世界。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