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大咖齐聚影视行业“开年第一会”,共襄盛举共话影视行业变局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胡蕾/图
02-20 23:36
摘要

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在深圳开幕

2月20日,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协办的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在深圳开幕。作为影视行业的“开年第一会”,开幕式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火爆。千余名来自各大平台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影视同行汇聚一堂,洽谈合作、交流项目、探讨行业未来动向。

当日上午,大会开幕式暨主旨演讲在深圳市福田区五洲宾馆举行。中制协会会长、制片人、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党委副书记、副召集人夏晓辉,中制协常务副会长、爱奇艺创始人兼CEO龚宇,中制协副会长、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导演、中广联合会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会长、春羽影视董事长郑晓龙,中制协常务副会长、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赵依芳,中制协名誉会长、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尤小刚,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易凯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冉等嘉宾围绕“迎接‘剧’变,变与不变”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探讨中国剧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中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柠萌影视董事长苏晓现场发布了《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

回归内容本质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合作

侯鸿亮指出,电视剧作为时代情绪的纽带,必须回归内容本质,关注观众需求。观众对剧集品质的要求愈发明确,平台与制作公司需摆脱“流量思维”,注重叙事深度与社会价值,推动内容创新。同时,行业需要更多具备创新思维的年轻创作者和技术者,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新技术提升视听品质与生产效率,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双赢。侯鸿亮强调,全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平台方应支持优质内容创作,制作方需专注内容打磨,资本方要提供“耐心资本”,监管方则需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

龚宇分享了对行业发展的思考,他强调“观众为中心”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集数、时长等并非核心要素。他认为,注水剧、不良IP、失控成本以及悬浮技术的创作模式都将被淘汰。龚宇还提到“重复的力量”,呼吁行业保护知识产权,给予创作者合理空间,以解决更多就业问题。

郑晓龙指出,短剧并非新产物,而是电视剧形式的自然回归。微短剧作为新形式,虽有发展潜力,但需注重内容深度与艺术价值,避免过度娱乐化。他强调,严肃性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是创作成功的关键,微短剧虽体量小,但叙事、逻辑、细节等方面仍需精心打磨,需有深刻主题和复杂人性刻画,才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孙忠怀介绍,腾讯视频以“艺术与科技驱动的在线视频娱乐引领者”为目标,强调剧集需兼具艺术与商业价值。腾讯视频通过剧本质量、演员适配性、成本控制等多维度提升作品质量,注重角色适配而非单纯流量。同时,平台通过成本管控和多元化收入渠道提升商业回报,并推行“严控成本、对赌激励”模式,促进创作者与平台共创。

行业经历巨变创作初心不会变

开幕式上发布的《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等单位编写。报告通过详实的市场数据,直面行业困境与成果,力图为剧集产业找寻新的航向。

报告显示,优质IP持续发力,现实题材展现强大生命力;悬疑题材呈现井喷式增长,传统题材稳中求新;电视剧续集热度不减,原班人马回归成破题之法;“类型+”与技术创新突破谍战剧固化模式;平台深度参与内容制作,微短剧竞争加剧;女性仍为追剧主力军,男频剧破圈层现象显著;短视频平台赋能剧宣,微信视频号影响力上升。

作为《2024中国剧集产业年度发展报告》发布人苏晓提出了思考,他说:“今天论坛的主题——迎接巨变,变与不变?结尾是个问号,但也不是个问题。得要承认行业正在经历巨变,商业模式、产品形态一定大幅调整,但创作规律,创作初心不会变也不能变。”

20日下午,各大平台首度集结,集中发布全平台年度趋势与市场需求,为广大内容制作方指明年度新方向;20日晚,“金树林·绽放之夜”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年度盛典为全产业链各大工种的年度优秀创作者颁发荣誉,肯定追求精品的工匠精神;21日全天,活动精心准备了14场产业专题对话,讲干货、讲案例、各具亮点。

本次大会成功举办,不仅为推动中国电视剧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