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孩子怎么办?”公益信托让身心障碍者有尊严地生活

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章兴伟
2020-09-19 21:51
摘要

残疾人占全球人的比例己达15%

“我照顾脑瘫女儿四十多年了,如果有一天我走了,孩子又该怎么办?”这是不少身心障碍者家庭面临的困境。19日,在第八届中国慈展会上,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身心障碍者信托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通过公益信托的方式,为身心障碍者提供定制化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养老等服务,让身心障碍者有尊严地生活在深圳这座无障碍之城。

图为发布会现场

身心障碍者缺乏全生涯社会服务

据国际卫生组织统计,残疾人占全球人的比例己达15%,给本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带来了生存和管理问题与考验。

“当我们已经年老到不能照顾孩子时,该怎么办?这是全国1200万身心障碍家庭共同的焦虑。目前,仅有对低龄早期身心障碍者的教育,职业教育、社会生活照料较为匮乏。”身心障碍者亲友代表戴榕在发布会上说,身心障碍者缺乏全生涯社会服务。

据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介绍,为回应我市身心障碍者呼声诉求,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市残联和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达成一个共识:用公益信托的工具,为有一定资产的身心障碍者父母或家人当然也包括其他类型委托人提供信托计划,专业地、可持续性地、综合性地安排好身心障碍者也就是受益人生存和终极发展问题,从而使身心障碍者委托人能够得到”喘息服务”。  

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解读《指导意见》

引入专业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如何才能将社会服务送到残障者的身边?身心障碍者公益信托或将是解决方案。

《指导意见》要求,专业服务机构应登记注册为商事主体或社会组织,应当具备较强服务能力、能够提供贴切身心障碍者需求的专业服务。受托人可根据第三方中介组织推荐,会同委托人、受益人、监察人等利益相关方,确定专业服务机构、制定照料计划、签订服务合同,并纳入信托文件。专业服务机构依据信托文件,为受益人提供医疗、康复、就业、养老、基本生活照料、遗嘱、法律等个性化支持服务。专业服务机构的业务范围及收费标准应向社会公布,并接受身心障碍者信托各方和社会的监督。

“目前,身心障碍者不能享受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养老等一揽子社会服务,而公益信托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身心障碍者的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将特定的家庭或社会资产,委托给有信托资质的法人,信托公司再寻找专业服务机构,为身心障碍者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引入公权力监督可以让服务效能发挥到最大化,比如市残联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资金安全、信托机构进行监管等。

“非常期待身心障碍者公益信托的落地实施,为身心障碍者提供一体化社会服务,让每一位身心障碍者亲友更安心。”戴榕说。金锦萍指出,身心障碍者公益信托受益者不仅仅是身心障碍者,每个人生命最后的阶段可能或出现失能失智情况,该信托或将能复制到老年人的照料中,为无障碍城市建设探索新机制。

深圳市残联、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多措并举助力身心障碍者信托发展,围绕“弱有众扶”目标,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更具勃勃生机。“金融向善”契合人心,让群众拥有民生保障获得感、家庭生活踏实感,《指导意见》的发布将助力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见习编辑 连博

(作者: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章兴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