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补丁”会自行“消失”?深圳市人民医院成功实施生物可降解封堵器植入术

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
02-15 10:52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封堵器完全降解前,患者的心脏将完成永久性修复,真正实现“介入不留痕”。

心脏手术进入“可降解时代”。2月14日,记者从深圳市人民医院获悉,该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近期成功实施全国首批生物可降解房间隔(ASD)封堵器植入手术。据介绍,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超声波的精准导航下,成功修补患者心脏上的“漏洞”,并将在12个月后完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真正实现“术后无痕”。

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实施生物可降解房间隔(ASD)封堵器植入手术。(深圳市人民医院供图)

心脏出现“破洞”致急性脑梗死

据了解,此次接受生物可降解房间隔(ASD)封堵器植入手术治疗的是一名53岁的女性患者。该患者在两年前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几天前因弯腰捡东西突发眩晕,左边肢体麻木无力,心慌难受,于是到深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就诊。经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付学军检查诊断,该患者是右侧顶叶急性脑梗死,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

付学军介绍称,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果把心脏比作四居室的房子,房间隔缺损就好比两个心房之间的墙壁破了个洞。如果不及时治疗,轻则可能导致脑梗死,重则会引起心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

付学军随即对该患者开展救治,并联系医院心内科主任高虹会诊。高虹表示,该患者的脑梗死属于心源性栓塞型,栓子来源于心脏的右向左异常分流通道。由于心脏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有个6毫米的“破洞”,栓子随体内环境改变从右心房流向左心房,经主动脉到达脑部循环,需要进行及时封堵手术,避免反复脑栓塞甚至造成大面积脑梗死。

“生物可降解补丁”代替“金属补丁”

据介绍,对于该患者出现的情况,按照传统治疗需要植入金属封堵器,就像在墙洞里永久放置一个“金属补丁”。目前,国内外临床常用的先心封堵器由镍钛合金丝编织而成,其中镍含量超过50%。有研究显示,一些患者可能因为这种金属封堵器出现过敏、中毒现象,严重者甚至需要取出封堵器。

近年来,随着可降解生物材料及医学器械领域的持续创新,全球首款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和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先后在国内上市,均为国内自主研发,能很好解决“金属补丁”的现存问题。作为全国首批生物可降解技术开展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已于2024年6月完成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首植。

经过完善的术前检查和充分术前准备,该患者决定尝试这项新技术。由于可降解封堵器在X光下无法显影,因此需要在体表或者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完成手术。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广东省儿童心脏中心)主任张智伟的指导以及深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团队的密切配合下,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首植手术仅用半小时就成功完成。术后第二天,该患者已能下床活动。

张智伟表示,可降解封堵器会协助患者自身的纤维细胞对“破洞”进行修复,最终长出自己的心内膜。封堵器完全降解前,患者的心脏也将完成永久性修复,真正实现“介入不留痕”的医疗理念。

手术中使用的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深圳市人民医院供图)

可降解封堵器助推国内先心病治疗发展

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先心病治疗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据深圳市人民医院介绍,封堵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引入国内,但早期主要依赖于进口器械,直到2013年我国开发出镍钛合金表面陶瓷镀膜的第二代产品,才实现国产替代。如今,我国在全球率先推出第三代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让国内先心病治疗走到了世界前列。

张智伟表示,这项新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金属封堵器的问题,还开创了“有介入无植入,有植入无残留”的全新治疗理念。随着中国自主创造技术的发展,可降解材料将会在医学领域带来更多创新应用,造福人民。

据悉,深圳市人民医院已常规化开展多例可降解封堵术,在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心脏“漏洞”早知道,这些症状要注意

部分患有房间隔缺损(ASD)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不及早干预将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需要通过规范检查及早发现,并及早预防和治疗。如出现以下情况,应该及时咨询医生:


1. 体检发现心脏杂音;

2. 运动耐力明显下降,或运动后容易气喘甚至紫绀;

3. 经常感冒、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

4. 不明原因的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头痛、偏瘫;

5. 生长发育迟缓(儿童)。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张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陈雯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