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广州大剧院艺术教育品牌“交一天时光给艺术”联合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所推出的系列艺术普及活动最终场“行进管乐知多少——行进篇”落下帷幕,作为系列活动的压轴,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指挥、武警广东省总队军乐团团长、指挥段亨明亲自坐镇,讲述中国行进管乐的历史发展,携手曾参加70周年国庆阅兵的军乐战士,现场“实操”,分享乐团中行进训练的笑与泪,为在场观众一一细数“行进中的那些事儿”。
“行进管乐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与中国军乐团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段亨明分享道,中国军乐古代可追溯到先秦以前,行至近代,西洋军乐伴随战争进入中国,并在洪潘先生的贡献下逐渐发展,在配置和表演形态上从一开始的古代制式的短箫铙歌、凯乐鼓吹到后期逐渐向西方靠拢,在演奏和训练方式上也更成系统。而在现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更常见于国家仪式及庆典,如阅兵等,以彰显国力。作为军乐队的延伸和发展,行进管乐队在其基础上更具表演性,在单纯的行进曲中结合爵士、摇滚、流行各种视觉表演效果,更具娱乐与观赏性。
活动现场,段亨明邀请了现役军乐战士以及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的优秀团员代表向大家展示了行进基本训练以及步伐训练——小踏步、中踏步、大踏步、蟹步;前进、后退、侧行、侧退,在段亨明一声声有力干脆的节奏指令下,乐手整齐划一,抬头挺胸,准确而迅速地变换着行进队列。
据了解,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一直致力于行进管乐在华南地区的建设,以“课堂×舞台”的创新课程设置培育行进管乐艺术人才,创团以来,始终在行进管乐艺术推广方面不遗余力, 同时为学员提供丰富的舞台表演及学习机会。
在活动的最后,段亨明邀请了三位曾参加70周年国庆阅兵的军乐战士为现场观众分享表演经历,讲述参加阅兵大典表演背后的故事——4个月的封闭训练,多达56首曲目的背奏,高强度的训练以及与家人的分割两地,这其中,既有高要求的音乐能力,有苦有累,有伤痛,但更多的是军人的担当与责任,是站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时的荣誉与自豪,这是中国军乐,也是中国军人。
段亨明表示,他希望能把这些先进的、坚韧的军人品质带到青少年行进管乐团的教学中,在训练学习的过程中将团员塑造成为更优秀、更有集体意识、更有担当的青少年,“学习音乐并不是唯一目的,全面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是行进管乐艺术真正予人的力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宜 徐静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胡群智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