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大年初三)上午11时,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中联村,冬日的阳光洒在汶水塘上,鱼儿在清澈的水面游弋,从四里八乡赶过来的村民和游客拿着渔网、竹篓等捕鱼工具,扑通扑通往水里跳——省级非遗项目活动——“福满畲乡·渔庆丰年”汶水塘捕鱼节正式开捕!
汶水塘捕鱼节现场。(摄影:杨坚 程鹏)
汶水塘捕鱼节,是当地延续了300多年的民俗活动,当天吸引了近万村民和游客参与,把汶水塘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起来,好不热闹。记者在现场看到,跳下水的村民和游客熟练地展开渔网,小心翼翼地驱赶鱼群。随着一条条肥美的鱼儿被捕获,人们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有的还兴奋地举起鱼儿向岸上观众展示。一时间,湖面水花四溅,岸上的观众加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场面十分壮观。
汶水塘捕鱼节现场。(摄影:杨坚 程鹏)
本次竞赛以漳溪畲族乡“十村一居”划分成11个参赛代表队,每个代表队由3至4名队员组成,现场还接受游客队伍报名参与。在规定的时间内,各队所捕鱼的总重量将作为最终成绩进行排名。捕鱼竞赛结束后,计重发现,当天捕到的头鱼重达20斤,被安排在紧邻汶水塘的主舞台进行拍卖,大家纷纷踊跃出价,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记者了解到,这条头鱼共拍得13800元,款项将用来购买鱼苗继续投放鱼塘。
头鱼。(摄影:杨坚 程鹏)
捕鱼民俗成非遗
相传,汶水塘以前名为“芦竹塘”,是神仙下凡造化的,泉水长涌不断。为造福后人,当地先民截坑筑坝,提高水位,蓄水为塘,供群众饮用、灌溉田庄和放养鱼虾。早在几百年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开始自发在春节期间到这里捕鱼。每年年初二开闸放水,村民们统一下塘捕捉鱼虾,各获为己,其乐无穷。而邻姓的村民及亲戚朋友,也都来现场看热闹,围观者有好几千人,看到有人捉鱼上岸,便异口同大呼大喊:“有鱼啊!有鲤了!”
捕鱼节现场表演。(摄影:杨坚 程鹏)
到了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决定将开闸放水捕鱼的日子改为每年正月初三,自此,正月初三的汶水塘捕鱼节成了当地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
2022年5月,漳溪畲族乡汶水塘捕鱼节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庆丰收 展非遗 游畲乡 促发展
“庆丰收、展非遗、游畲乡、迎福市、品美食、享渔趣”。主办方介绍,此次活动围绕这六大活动特色展开,旨在为游客和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场形式多样、趣味十足且极具客家畲族独特文化魅力的节庆盛宴,用非遗与民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东源、喜欢东源,推动东源高质量发展。
为了让参与者、游客品尝到最地道、最原汁原味的汶水塘特色佳肴,活动还准备了别开生面的全鱼宴。用捕到的鱼作为原材料,由现场大师精心烹饪,让游客们大饱口福。同时,活动现场还打造了一条具有漳溪畲族乡特色的小吃、农特美食一条街,邀请当地的美食店、小吃店、特产店、餐饮店共同参与、现场展销,不仅满足了游客们的味蕾,还进一步打响了漳溪畲族乡农特品牌,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
汶水塘捕鱼节现场。(摄影:杨坚 程鹏)
当天上午9时30分开始,活动现场便设置了畲乡非遗体育项目体验区、畲乡丰收成果展示区,以及多项趣味体验活动。
畲乡非遗体育项目体验区展示了漳溪畲族乡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还设有踩高跷、板鞋、陀螺等非遗体育项目体验区,在各个体验区都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教练进行展示和指导,对初次尝试的村民和游客进行简单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愉快地参与体验,感受非遗体育项目的独特乐趣。
在畲乡丰收成果展示区,记者看到,畲乡各类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如多年生水稻、百年老板栗、玫瑰花、水果、蔬菜等,让人们深入了解畲乡的农业发展成果和特色农产品。此外,还展示了畲乡在农业现代科技方面的应用和创新成果,如新型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彰显了畲乡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让参与者更好地享受本次捕鱼节活动,主会场还准备了多项趣味体验活动,鱼摸虾、钓鱼体验、新春祈福、猜灯谜、亲子手工、亲子游戏等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大家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新春佳节。
深圳游客黄力生称,2009年他第一次体验了汶水塘捕鱼节,觉得非常有趣,这是第5次来体验了,“感觉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整个环境和氛围也是越来越热闹,这也极大地丰富春节这个节日的内涵。”
“汶水塘捕鱼节”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周辉泽表示,汶水塘捕鱼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漳溪畲族乡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一独特的非遗,让汶水塘捕鱼节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吸引更多的人前来感受它的魅力。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