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突发6.8级地震以来,一支深圳民间救援队伍用专业的能力活跃在救灾一线。从拉萨到定日,从物资分发到危房排查和抢救财产,深圳公益救援队始终出现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这次救援真的十分不易,定日县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在这个季节开展救援要克服高海拔、低温、补给线长等情况,且在藏区交流有一定的语言障碍。情况虽然困难,但我们都要想办法克服。”据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回忆,在得知西藏发生地震后,队伍迅速收集相关情报,在向省、市应急部门报备后,组织队内9名有建筑物倒塌、山地搜索、赈济医疗、高海拔工作等方面经验以及相关资质的队员,组成先遣工作组,前往定日县协助配合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开展救灾工作。
从拉萨到日喀则,从定日到拉孜。自1月8日先遣队到达西藏后,迅速打通了这条救援的“战线”。“没有看到以往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景象,而是现场忙碌的志愿者以及有序领取赈灾物资的当地群众。”先遣队队长张俊宝回忆说。这次救援很震撼,来自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涌向当地,感到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
“如果发生高原反应,人会感到呼吸困难、头痛欲裂,还伴随着恶心、乏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救援效率。”定日县平均海拔4300米,在高原地区执行救援任务时,队员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是高原反应。据张俊宝介绍,与平原地区的常规救援相比,高原救援除需掌握必备的救援技能,还需要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高原适应能力和相关的医疗知识,以确保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高效的救援状态。
简单适应后,救援队协助当地救援部门将各地捐赠物资进行分拣、装卸、入库等工作。同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灾情调查、协助运输、灾难救援等工作。在一线队员紧张的工作时,后勤队员有序地架设了前线指挥中心,并积极开展外部协调联动、后方指挥中心运行等工作。
“我家有8口人,但只有1个男性。”长所乡白浪村,一位老母亲在救援队为她搭建的临时帐篷前,述说着自己的请求。老人需要有人帮她把家里的财产、物资从坍塌的瓦砾下搜出来。“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援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回想起这次救援行动,张俊宝依然心潮澎湃。他表示,这次经历不仅增强了队员们继续投身公益救援服务的决心,更坚定了作为一名救援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好服务群众的决心。
据了解,本次救援活动中,公益救援队采用分批轮岗模式开展工作,并建立拉萨-日喀则-定日的次序逐步提升、降低海拔,让队员安全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共有先遣队、T1-5等6组共32名一线队员及近70名后方保障队员投入到救援工作中,目前一线全员状态良好。据公益救援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最早出发的先遣队中多数具备高海拔登山经验,其中还有队员攀登过珠穆朗玛峰。另外,险情队中还有来自西藏珠峰登山学校的志愿者,为队伍尽快熟悉当地情况提供保障。
自救援工作开展以来,公益救援队协助当地装卸、发放物资超2万件,协助各类救灾物资运输超274吨。协助当地派出所、消防和村民开展危房排查和群众财产抢救工作,在措昂、措娃、左措、仁果、木队等村共排查危房88座,帮助120多户居民从废墟危房中抢救、转移各类财产约4000件,现金近10万元。目前,救援队已开展分批轮换撤离,但仍有队员坚守在灾区一线开展援助工作。
据介绍, 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SRVF),其前身为深圳山地救援队,是一支自发组织,全部成员均为志愿者的民间专业救援队。接受深圳市应急办、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等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2013年12月,由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深圳山地救援队正式独立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现有912名正式队员及救援志愿者,队员年龄从18岁到65岁不等。
(受访方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甘霖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