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后,全国多方救援力量奔赴震区抢险救援。1月10日,读特新闻记者从深圳公益救援队获悉,继派出先遣队9人和第一梯队5人后,当天上午,深圳公益救援队继续派出4人组成第二梯队,携带救援装备从深圳赶赴震区。同时,较早抵达定日的队员已投入救灾工作,协助当地政府运输、分发救灾物资及开展灾情调研。
在西藏地震灾区,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左二)与消防救援人员合作将救灾物资从车上卸货。
前往震区的路上几乎都是救援车辆
据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消息,1月7日上午9时5分,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截至9日上午6时,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27248户房屋受损,其中倒塌房屋3612户。地震波及定日、拉孜、萨迦、萨嘎、定结等5个县26个乡镇206个村(社区),约6.15万名群众不同程度受灾。
地震发生后,多方救援力量迅速赶赴震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1月7日至8日,深圳公益救援队也先后派出先遣队和第一梯队共14名队员前往震区支援。“我们的车子从拉萨贡嘎机场驶入高速的那一刻,就能深刻感受到国家对救灾工作的重视,因为高速路上几乎都是挂着横幅,运送赈灾物资或搭载救援人员的车辆。”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陈建军对读特新闻记者表示。
深圳公益救援队前线队员在救灾途中帮助把救灾车辆拖出冰面。
作为先遣队的成员,陈建军和队友一起于1月7日晚从深圳出发,经停成都后,次日上午抵达拉萨,再搭乘汽车前往定日震区。陈建军说,中途经过拉孜县时,已经看到有房屋倒塌或破损的情况。当时路上有很多部队官兵等救援力量在给当地居民搭建救灾帐篷和分发物资,及时转移受灾群众。8日晚,先遣队和第一梯队陆续抵达定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
“在定日这几天,余震的报警经常出现。”陈建军表示,第一次感受到余震是在1月9日凌晨2:49,手机的余震报警开始闪烁,那是3.8级地震。之后,他经常断断续续收到余震提醒,一般都在4级左右。
据西藏自治区地震局统计,截至1月10日10时,西藏定日6.8级地震共计监测到余震1653次,其中3.0级及以上余震38次。最大余震4.4级,距主震震中约18公里。
深圳公益救援队前线队员给灾民讲解安全注意事项。
将生活物资及时送到灾民手中
记者从深圳公益救援队了解到,1月9日至10日,深圳公益救援队前线队员根据任务安排分成了若干小组,主要协助当地政府和公益组织运输、分装、分发救灾物资,以及深入定日县、拉孜县的乡镇调研灾情,向村民了解生活需求。
在这期间,前线队员有的连夜给拉孜县的村民送去了户外电源设备并告诉他们使用方法,帮村民解决用电问题;有的从拉萨市区领取企业捐赠的便携式吸氧机,然后驾车直奔日喀则的酒店等地;有的搬运数千箱饮料、泡面等救灾物资,并将它们送到灾民手中;有的给当地志愿者做分装工作讲解;也有的在从一个村子赶往另一个村子的路上,帮助当地司机将陷入冰面的救援车辆拖出……
深圳公益救援队前线队员给震区村民送去户外电源设备。
陈建军表示,其实先遣队在抵达拉萨后就已开始第一项工作,就是将当地企业捐赠的部分便携式氧气罐运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这批便携式氧气罐主要提供给受灾民众和救援人员使用,因此一部分运到了医院,一部分由我们随身携带。如果在救灾工作中遇到有民众或救援人员出现严重缺氧情况,可以及时用得上。”
“目前,我们看到灾民所必需的用品基本得到满足。”陈建军告诉读特新闻记者,房屋出现倒塌或破损的灾民已经住进了救灾帐篷。帐篷里有很厚的防潮垫,还有保暖物品和食物,包括当地民众喜欢吃的糌粑也有爱心企业提供。在日喀则捐赠物资接收中心,载有捐赠物资的车辆已经排起长长的队伍,等登记后再进行分发送往各个乡镇。
深圳公益救援队前线队员在搬运氧气罐。
适应高海拔是最大的挑战
谈及救灾工作的难点,陈建军坦言,恶劣天气给前线救灾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西藏定日的最低温度已经达到-18℃,并且会出现大风。1月9日下午,第一梯队队员在前往拉孜县救援的途中就遭遇了严重的沙尘暴,只能停车原地待命。
救援队员在前往拉孜县救援途中遭遇沙尘暴。
“最大的挑战还是高海拔的适应问题。”陈建军说,虽然队里已经提前考虑并做足了准备,要求所有参与救援的队员都必须有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或工作的经历,这样更有助于在高海拔地区开展救援工作。但对于队员们来说依然是很大的考验,因为他们从几乎零海拔的地区,在一天之内直接到了平均海拔4400米左右的高原,中途没有适应的过程。
“但灾情就是命令。”陈建军毫不犹豫地表示,不管环境多么困难,只要有救援需要,深圳公益救援队会义不容辞到达现场,就像这次来到定日震区一样。
(图片由深圳公益救援队提供)
编辑 薛锦瑜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