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光明科学城的“快车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邓红丽 通讯员 张益兰
01-08 20: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不设舞台、流程简洁……1月8日,光明区37条市政道路集中通车,仪式简朴,内涵却十分丰富。迈入2025年,光明区以凤裕路等37条市政道路的集中通车,为广大市民送上一份沉甸甸的民生大礼包。

本次新通车的市政道路总计约25公里,覆盖全区6个街道,进一步畅通片区连接,织密城市交通路网,加速产业集聚 为片区功能与形态完善注入强劲动力。

一组硬核数据,看开往光明科学城的“快车道”如何越发畅顺通达:2023年1月,40条市政道路集中通车;2024年1月,32条道路相继开通;2025年1月,37条道路全新亮相,连续三年累计通车道路达109条,总长度约70公里,光明科学城交通先行的力度和速度令人侧目。

亮相:37条市政道路集中通车,城市道路“微循环”更畅通

此次集中通车的37条市政道路,按级别分,含城市主干道2条、次干道6条、城市支路29条;按位置分,为光明街道5条、公明街道1条、新湖街道10条、凤凰街道4条、玉塘街道10条、马田街道7条;依片区分,为光明中心区7条、光明云谷片区8条、凤凰城片区4条、西南直角产业带10条及其他重点片区8条;按配套功能分,为涉及产业配套12条、住房配套11条、教育配套3条及综合配套11条。这些道路的建成通车,将加速推动光明区的产业汇聚、人才吸纳与城市更新,为片区功能与形态的完善注入强劲动力。

以此次通车的凤裕路为例,将极大改善光明区外国语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该校老师介绍,以往学校周边的主要出入道路是科泰路,上学和放学时,科泰路经常会发生交通拥堵。现在可以从科泰路绕行至凤裕路再联通至观光路,不但极大改善周边道路的拥堵状况,同时周边实现了交通循环,为学校师生和周边居民的出行提供更为安全、便捷的道路环境。

作为连接马田街道与玉塘街道之间的交通枢纽,根玉路沿线与周家大道、光明大道等六条城市主干道相交,交通功能极其重要。道路通车后,进一步优化光明西部交通路网,服务于周边地块的迈瑞、飞荣达等重点企业,显著提升周边居民出行品质。

此外,此次通车的薯田蒲片区A631-0115周边道路工程中的科杰三路、松兴路等道路,将极大地优化金地名峰府及周边社区的交通网络,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出行条件。马田街道的园登路等道路的通车,则为周边产业园区提供交通保障。竹华路与同学路,分别作为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光明荔园学校与深圳中学光明科学城学校的配套道路,通车后,将为新投入使用的学校带来更为便捷的交通环境。位于凤凰街道的科林路,北起观光路,南至四十二号路,道路长度为1100米,则进一步完善银星产业园、华润润晖府、润曜府的配套设施。长达3491米的翰林路,位于公明街道,将满足光明能源生态园项目的市政配套和进出需求,助力园区运营发展,加快完善区域的路网结构。

成形:3年开通109条道路,“八横八纵”主干路网基本成形

这几年,光明区市民在1月都收到交通大礼包。

从2023年光明中心区三横两纵等40条市政道路的集中通车、2024年光明云谷片区圳美三路等32条道路相继开通,再到如今凤裕路等37条道路的崭新亮相,光明区在三年内累计通车道路已达109条,总长度约70公里。

光明科学城建设,交通先行。在3年开通109条道路后,光明区“八横八纵”主干路网基本形成,区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道路“微循环”更加畅通,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进一步激活各片区空间重构,对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2023年通车的“三横两纵”道路,贯穿光明中心区,进一步完善深圳科技馆(新馆)、科学公园、光明站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设施交通配套,成为光明中心区最重要的骨干交通路网,助推片区发展大提速。

光明云谷片区被委以打造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科研经济先导区的重任,布局一流的教育、医疗资源和高端综合配套。这几年,这里的路网正在发生喜人的变化。2024年,圳美一路、圳美三路等道路通车。其中,圳美一路崭新的双向六车道宽敞整洁,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有序划分,道路两旁景色街景美如画卷。圳美三路两旁绿树成荫,连接公常路和圳园路,周边分布着产业园区、公园、学校、大科学装置等。今年,云谷片区又有圳美大道、荔山路等道路建成,将进一步打通片区交通脉络,为打造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科研经济先导区提供有力支撑。

期待:光明科学城“出入城”通道将更便捷

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对区域交通的高效便捷程度提出更高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可强化光明科学城对外联系,也是坚定市场主体对光明科学城繁荣发展信心的指挥棒。

在2025年初37条市政道路集中通车后,光明区“八横八纵”主干路网基本形成,进一步畅通光明科学城与外界的交通连接,也成为市民新的期盼点。

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市民出入光明科学城的“快车道”?近年来,光明区提出构建融入湾区的轨道交通体系、打通畅达四方的高快速通道、完善便捷通畅的道路交通路网。

一方面,加快6号线支线二期和13号线二期(北延)建设,全力推动6号线支线再南延、18号线、26号线、29号线以及深莞增、深广中轴城际规划建设,推进光明城站高铁枢纽、光明站城际枢纽TOD综合开发,构建“两高铁、两城际、两枢纽、六地铁”轨道交通网络。

另一方面,协调推动龙大路、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构建高快速路网骨架。完善推进区内“八横八纵”主干网络建设,开展光明中心区、凤凰城等重点片区次干道建设,构建“轨道—公交—慢行”多网融合公交服务体系。

近期深圳市发改委在网络留言板回复称,13号线二期(北延)正在加快建设,计划2025年开通运行,届时将极大方便光明和南山之间的快速连通。29号线一期(红树湾南-兴东)已纳入轨道五期获批,目前已开工建设,后续市发改委将会同各相关单位,结合功能定位、片区规划、土地利用、交通需求、网络换乘、投资效益等因素,统筹考虑29号线(兴东-光明农场西)段纳入建设规划事宜,争取线路早日获得国家批复、早日开工建设。

2024年底,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开工,光明科学城至松山湖科学城通道(深圳段)计划2025年内开工,工期为3年。建成后,东莞松山湖和深圳光明两座科学城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实现“双向奔赴”。

龙大路的市政化改造亦是市民关注的重点。2024年,龙大路市政化改造工程(一期)光侨立交开工,建成后,光明凤凰片区与市区往来将减少4公里绕行。

路通百业兴,道顺民心畅。随着这一系列重大工程推进,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逐步构建,将给光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提供坚实的路网支撑。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邓红丽 通讯员 张益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