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人到24万人,这是深圳市光明区凤凰街道从成立之初到如今人口数量的变化。随着常住人口及流动性人口的增长,治理单元划分与城市空间不匹配、治理承载量与治理力量不匹配、供给碎片化与治理需求不匹配的基层治理矛盾日益突出。
日前,记者从深圳市委政法委在光明区举办的“新征程深圳政法改革再出发”采风活动获悉,凤凰街道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创新推出党建引领“三区一村一地”分类治理模式,为5类业态39个“幸福里”提供差异化服务、配置个性化资源、选配专业化力量,推动社会治理韧性全方位提升。
根据辖区特点,凤凰街道重构治理格局,创新推出“三区一村一地”(商业商务区、智造园区、住宅小区、城中村、建筑工地等5类业态)分类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划分出分类治理单元39个“幸福里”,其中商业商务区2个、智造园区9个、住宅小区10个、城中村15个、建筑工地3个,实行更为精准的靶向治理。
针对治理力量不匹配问题,凤凰街道在原有4类基础治理岗435人基础上,结合5类业态的特点和需求,按照“条块结合、以条赋能”原则,增设专业岗位15类,从党建、党群、劳动、经济服务、安全生产等专业部门精准调配138名骨干下沉到“幸福里”其他专业岗位开展专业工作。
目前,每个“幸福里”均设置“4个基础岗位+N个专业岗位”,形成“格长-副格长-基础岗+专业岗”的岗位服务架构,5类业态工作专班共组建25支治理队伍,下沉基础岗与专业岗共573人,下沉人数同比增长31.7%。
依托各业态实际需求,凤凰街道打造了蓝鲸万达商业商务区、南太云创谷智造园区、英荟城住宅小区、甲子塘城中村、凤凰社区建筑工地5类“幸福里”示范点阵地,提供集办公、洽谈、休闲为一体的议事办事服务场所。同时,以点带面、以面促全,以“一站式”无差别受理、吸纳、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分类针对性解决各类形态“幸福里”治理难题。
为了使治理运转更加高效,凤凰街道坚持居民说事,深化民意互动。线上,凤凰街道以楼栋为单位建立说事群,引导居民有序反馈诉求;线下,该街道在39个“幸福里”党群服务站设立接待处,创设“幸福‘议’站”,搭建居民家门口的说事平台“幸福大家谈”,零距离听取民意,面对面解决矛盾纠纷。
自今年6月创办“幸福大家谈”品牌活动以来,凤凰街道共开展多领域“幸福大家谈”活动228场。对于会上议定的问题,参会单位紧扣“主动领题、精准解题、高效答题”3个关键,落实“马上就办”的办事机制,现场收集诉求695条,当场化解问题230件,变“接诉即办”为“未诉先办”,通过细致周到的服务解决好群众的每一件“心头事”。
对于当场无法解决的事项,参会单位集中研究后录入群众诉求服务系统,做好跟踪督办和结果反馈,及时通过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对诉求对象较多的事项进行公布外,在“幸福大家谈”活动上对进展情况进行答复,确保群众了解处理动态,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感。
此外,凤凰街道还建立“幸福里”工作联络群主动“接单”,5个业态分别组织力量敲开居民的门,访百家情,听百家言,根据群众所需分类编制“幸福清单”128个,提供企商经营发展纾困、居民议事办事监督、邻里共享服务等25类综合服务事项,织密居民生活、企业生产、工地建设安全网,切实把“无人问、无人管”变成“有人管、一起管”。
为凸显治理效能,凤凰街道实施“支部建在‘幸福里’”,将244家党组织聚拢起来,发动1600余名党员齐向发力;有序扩大业态“自治+”矩阵,联结居民小组、楼栋长联合会、物业公司、志愿组织等社会力量近6000人,到现场看,坐下来谈,面对面议;联动政法部门干警、业态法务精英、社区法律顾问等“法律明白人”80余名,以“随驻”形式“报到”服务,推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今年前三季度,凤凰街道各形态“幸福里”通过“吹哨报到、未诉先办、现场办公”机制,推动民生诉求办理效能居全区第一、按期办结率始终保持在100%,辖区信访件、诉求件、非警务警情持续下降,区域环境卫生指数、公共文明测评、交通安全遵章守规等指标区排名上升,探索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凤凰实践”。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终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