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网络平台外卖小哥的职业困境,让外卖平台与算法系统颇受关注。“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外卖小哥成为交通事故高发群体,曾以精准、合理、优化为标签的算法,引发业内广泛讨论。
外卖小哥成为交通事故高发群体,不仅提升了外卖小哥自身的职业风险,也对社会造成了相当负面的影响。仅今年8月,深圳全市就查处快递、外卖送餐行业交通违法1.2万宗,占非机动车违法案例总数的10%以上。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则说,8月的每周都会遇到与骑手相关的单子。在日常生活中,市民也可以观察到,几乎每个路口,抢先行动的电动车辆中都有外卖小哥的身影。
有人说,外卖小哥困在算法里,表面看来好像如此。精准而又智能的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会越勒越紧。更甚之的是,紧箍咒还需要唐僧念动才会起作用,而外卖平台的算法则会自动生效。倘外卖小哥用交通违章的方式提升了送餐速度,平台的算法可能不会因此奖励外卖小哥几分钟“自由”的时间,反而会变本加厉压缩时间,原本40分钟送到就可以 ,现在却因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算法,要压缩为30分钟。于是,外卖小哥愈发要“赶时间”,交通违章也会“加速度”。如此陷入恶性循环,外卖小哥在交通事故高发群体排行榜上的排名或许还将更加靠前。
将恶因归诸于算法,甚至对算法望而生畏,自然有失偏颇。科技中性,只有先进与否,并无善恶之别。掌握算法的、操纵算法的是人,算法之无情,在于规则制定之苛刻,在于基于算法的考核机制不合理,不够人性化。企业乃逐利性组织,对于掌握算法的平台企业来说,制定规则时,自然是追求自身利益之最大化。正如相关专家所言,现在外卖平台间的竞争处于“逐底竞争”的局面:“外卖行业高峰期短且集中的特点,决定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送餐速度上,导致原本应该综合多种指标的算法,忽略了骑手的安全和压力状况。”
骑手的安全和压力状况之所以“能够”被忽略,根本原因在于,在外卖行业的商业链条上,外卖小哥的博弈的能力最弱,话语权最小。譬如,在外卖各环节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耽搁在出餐的商家。但是,外卖平台不敢也无力要求出餐商家更多(否则必须让渡更多的平台利益),除了不断压迫外卖小哥之外,也只能“恳求”消费者给外卖小哥多留几分钟缓冲的弹性时间。在另一方面,外卖平台与外卖小哥之间的劳务关系,常常藉由劳务公司过渡,一旦外卖小哥发生意外,平台无须担责或者承担责任有限,这种状况也“鼓励”了外卖平台通过精于“算法”来扩大自身利益。
算法成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并非外卖小哥“野性难驯”,而是法律和政策层面的保障不到位。外卖经济是新业态,只有完善相关的立法,给逐利无底线的企业戴上“紧箍咒”,外卖小哥的职业风险和社会风险才能降低,外卖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