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国赛总决赛大奖的背后……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彭溢
2024-12-08 14:22
摘要

两项国赛总决赛大奖的背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能源结构的深刻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然成为石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解决企业生产一线难题的过程中,一批创新团队应运而生,他们攻坚克难,全力推动生产力朝着更高质量、更优效率的新质态加速转变。

日前,在黑龙江省科协企业创新方法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来自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的两个创新团队在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中脱颖而出,喜获一等奖一项和二等奖一项的优异成绩。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合智共赢团队荣获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一等奖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两个团队,记录下他们积极研究并灵活运用创新方法,擦亮企业创新“金钥匙”,开启提质降本增效新路径,为产业赋能的创新故事。

上万次试验 开辟修井清洁新路径

技术创新之路犹如攀登金字塔,往往越往深研究,瓶颈问题也越难以解决和突破。“我们就是要挑战最难的课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近日,荣获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八采油厂合智共赢团队队长王志贤说。

“我们此次参赛的项目是‘基于TRIZ的修井清洁化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是聚焦修井作业中油管内壁清洗时刮蜡装置遇阻的难题,利用多种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工具,提出设计球形清洗装置、自清洁抽油杆扶正器以及改进刮蜡器结构和材质等多个创新方案。”王志贤介绍,“黑龙江省科协在赛前组织的深度培训中,企业创新方法专家帮我们系统梳理了TRIZ知识、六西格玛等理论体系,挖掘项目创新亮点,使我们在国赛赛场上进行了完美的展示。”

团队骨干成员在进行产品研发

团队成立之初就认识到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聚焦油田修井领域的行业难题,探索抽油杆和油管清洗方法的攻关方向和实践路径,怀揣着对科技创新的无限热情,踏上了基于TRIZ方法修井清洁化作业关键技术研究的征程。

为了破解传统刮蜡装置遇阻及后续产生的环保问题,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分工协作,查阅各类文献、推演理论模型、反复实践论证,但油蜡堆积、摩擦力增大等问题始终难以突破。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他们越挫越勇,持续深入地分析功能缺陷和关键问题,不断试验和改进,誓要破解这个难题。团队骨干成员陈祥说:“经过近3年的昼夜攻关、上万次的试验,我们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螺旋式油管内壁在线刮蜡装置,刮蜡过程中遇阻率为零,一次刮蜡合格率达100%。”

“目前,该装置已在大庆油田推广50套,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52.98万元。若全面推广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还能有效避免作业环保风险,每年可减少落地油水2.72万吨,该项目还获得了第48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金奖。”团队骨干成员于海山介绍。作为黑龙江省科协评选的创新达人,于海山因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今年国赛中获得了大赛理论测试最高分,赛后被选聘为2024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评委。

产品研发试验

一路攻坚克难,团队骨干成员的技能水平不断精进。参加此次国赛的三人均获得国际TRIZ认证资格和国家创新工程师二级认证。王志贤和于海山还被聘为厂培训师,设计开发了创新方法系列课程和专利检索、专利规避等课程,全面系统地在油田开展创新方法培训工作,带动更多人学习创新方法、参与创新实践,累计解决实际生产难题30余项,形成科研成果64项,取得各级创新方法大赛奖励78项。他们以解难题的“硬担当”、勇创新的“硬实力”,为大庆油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节本3000多万 推动修井行业自动化

“目前,大庆油田主要以注水为油层驱动能量源,每年1万余口注水井需要修井施工,注水井在维修作业中需4至5人移动、拆装、连接油管,存在施工劳动强度大、各工序分散、没有系统衔接、施工效率低等问题,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自动化油田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人工操作严重制约着企业向数智化油田转型。”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环保先锋队创始人丛日东介绍,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团队完成的“基于TRIZ提高注水井修井施工自动化程度”项目在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环保先锋队荣获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二等奖

“我们通过应用创新方法发现症结在于人工地面排管、上管、下管耗时长,手动拆卸链接与转运存在损伤油管丝扣等多个方面。”丛日东介绍,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团队与国家级劳模工作室合作,深入一线,把每阶段研发成品采用PDCA循环的方式,通过研发、试验、评估、应用等不断循环,找到产品的不足。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多方面,组织油田各个行业的专家进行研讨,借鉴先进行业的施工方法,“对症下药”,最后形成一系列的研发成果。

“针对设备人工操作时无法自动扶正对中的问题,我们研发的自动扶正对中工具,从上到下依次解决了起下油管过程中夹手、扶正、对中的问题,形成了修井作业系统化研发成果,大幅度提高了自动化程度,稳定提升了修井效率。”团队骨干成员白丽君介绍,“为了进一步保证上、下油管举升的稳定性,我们采取多点举升和支撑措施,保证举升的平衡性,并应用液压等原理实现移动油管路径的精准控制。修井工艺环环相扣,此系列化装置的研发,填补了油田修井工艺的空白。”

团队研发的产品从人力直接控制到设备进化间接控制,再到液压自动控制,实现了技术系统的升级。研发成果从油管卸扣、起油管到下油管等一系列操作,使传统人工操作全方位实现向机械化自动化操作转变。丛日东介绍说:“目前,该成果已应用1000多井次,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推动了修井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提质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和视频由受访单位提供)

(作者:彭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