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家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孟叔(化名)突然出现左下腹绞痛,而且越来越频繁,三五天就发作一次,还开始出现便血。孟叔到医院完善检查,诊断结果为乙状结肠癌,晚期。
为了治病,58岁的孟叔跨越3000多公里来到深圳,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下文简称“中山七院”)肿瘤科主任汪波看诊,顺利完成了手术,日前已康复出院。
何裕隆教授术后查房。
跨越3000公里 到深圳看“中山医”
孟叔和家人开始四处求医,最终他们的目光被一位“中山医”吸引——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主任汪波。在了解到汪波师从我国肿瘤内科学奠基人、国内化疗界泰斗管忠震教授,对疑难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孟叔像非常激动。
他和妻子立即动身,从锡林郭勒盟直奔深圳。到了深圳后,中山七院院长何裕隆和汪波等跨学科的专家,以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的模式集结起来,合力为他制定整体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祸不单行 癌症发生肝转移
汪波发现,孟叔的病情极不乐观:乙状结肠癌已经突破浆膜,临近系膜区出现淋巴结转移,且结肠癌已发生了肝脏转移。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因此,解决肝转移的问题,迫在眉睫。
结合近年来肠癌肝转移治疗新进展,肿瘤科团队为他制定了“转化治疗+肝消融治疗+原发灶切除术”方案。首先通过化疗控制肿瘤,再利用消融的方法解决肝内转移瘤,待结肠肿瘤缩小后,才能对其进行手术切除。
经过一个疗程的化疗后,结肠肿瘤及周围转移淋巴结明显缩小,肝脏转移灶也明显缩小。汪波团队适时为他进行了“肝肿瘤微波消融术”,简单来说,就是“一根针烧死肿瘤”。即在CT引导下精准定位,将微波消融针准确插入到病灶内,利用微波能量,使局部温度迅速升高,让肝脏的转移瘤碳化坏死。
肝脏里的转移瘤成功解决后,肿瘤科又请来了消化医学中心主任杨东杰教授和放射科主任刘庆余主任医师进行会诊。专家们评估后认为要对结肠肿瘤进行手术切除。
多学科联合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随后,孟叔转入了中山七院消化医学中心胃肠外科,准备接受手术。他身患多种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高血压等,都需要医生们充分考虑并调控,以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
在何裕隆教授的带领下,胃肠外科团队迎难而上,还请来内分泌科、泌尿外科、皮肤科、麻醉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的专家联合攻关,展开了10余次深入细致的会诊,全面考量他的身体状况,共同制定合适的措施。
一切准备周全后,何裕隆教授携手达芬奇机器人,为他开展了“机器人辅助结肠癌根治术”,顺利切除了结肠肿瘤。之后,团队又对淋巴系统进行了彻底的清扫,一共清扫了20个淋巴结和2个癌结节。 术后,医院又请了临床营养科来会诊,为孟叔进行营养管理。何裕隆教授在查房时,也细心询问孟叔的身体感受,适时调整疗理方案。
孟叔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出院前,他用蒙语动情地对医护人员说: “塔啦哈白那(谢谢!)明年,请你们到锡盟大草原上,看我骑马!”
编辑 温静 审读 冯思颖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