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
刷爆了各大社交网络平台
作为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浪漫
一声“春节”
谁懂这背后的含金量?
还有网友激动地表示
“终于不用担心被抢走了”
“这是纯正的中国味儿
独属中国的节日”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
作为岁首新年
春节在中国
已经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程
此次春节申遗成功
意味着2025年蛇年
我们将迎来第一个
世界非遗版春节!
🎉🎉🎉
春节申遗背后有哪些故事?
第一个非遗春节将会有什么不同?
春节早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事实上,春节申遗之路已经走了很多年。
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评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囊括了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2010年,我国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呼吁春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源:图虫创意
毫无疑问,春节是我国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传统节日。在申遗文本中,对“春节”是这样介绍的:
“春节,在中国农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时,人们会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是迎接新年,祈求好运,庆祝家庭团聚,促进社区和谐。这种庆祝的过程被称为‘过年’(跨越一年)。”
“春节申遗成功是民俗学与非遗保护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对中国人民长期文化实践的肯定。”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中国人过春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距今两千多年,而夏历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实施。可以说,中国春节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节日之一。
“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过程中,一些较为濒危、亟须保护的项目,一些能突出体现中华文化独特性的项目,甚至一些可能引发国家间文化资源争夺的项目,排在了春节之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解释,这是从申报工作全局出发而作出的安排,并非因为春节不重要。相反,春节太重要了。它不仅是中国人的春节,在漫长的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春节早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
第一个非遗春节,会有什么不同?
2025年,我们如何过好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如何追求属于当代的中国年味?
田兆元提出,过去,我们对春节是顺其自然的民俗传统尊崇,成为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应该具有更多的世界意识。
田兆元进一步解释,“从国家与社会层面,应该更多担负向世界人民分享春节文化优秀特质的责任,更加主动地向世界传播春节文化,同时敞开怀抱,迎接世界各国人民对春节文化的共享。作为个体家庭和社区,应该知晓春节作为全人类非遗的意义,将过好春节视为自己的责任。”
“我们应该看到,春节的不少习俗与仪式渐趋淡化,甚至消失,也就是大家说的‘年味’淡了。”在毕旭玲看来,“年味”其实就是仪式感。节日之所以成为节日,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因为特殊的仪式赋予普通的日子以特殊的含义,让普通的日子变得特别。因此,让过年更有‘年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恢复和加强春节的种种仪式活动。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拍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评审现场,中国代表团向前来祝贺春节申遗成功的代表赠送红包。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 摄
“年味,就在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努力之中。”田兆元说,节日是生活的华彩乐章,节日礼仪带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传统属性要加以保护传承。比如春联,一副春联的撰写、书写与张贴,蕴含了丰富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春联张贴的习俗,编撰与书写都值得保护和传承。还有拜年的习俗、礼仪;年夜饭,既是美食,也是消费;红包习俗,是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一场金融的流动;春节信仰习俗,如灶神信仰、祖先信仰、财神信仰,都各具文化内涵,这些都值得保护与传承。
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海外还有这些地方过春节
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为各国人民带去了欢乐体验。
一起来看看这些国家和地区
是如何过春节的👇
● 马来西亚:越捞越“升”
2021年2月1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一个当地华人家庭在吃年夜饭时一起“捞鱼生”。新华社发(张纹综 摄)
说到马来西亚的春节,就不得不提当地华人的“捞生”习俗——一个大圆盘里,以鱼生为主材,搭配生菜丝、芹菜丝、胡萝卜丝、黄瓜丝、紫包菜等色泽丰富的配菜,再配上白芝麻、花生碎、酸甜酱等调味,多人围桌而立,一起用筷子反复把食材高高“捞”起,同时还不停喊着“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等吉祥话。在粤语里,“生”与“升”谐音,越捞越“升”,是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祝愿。
● 新加坡:“桔”利 “旺来”
2024年2月8日,游客在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欣赏彩灯。新华社发(邓智炜摄)
春节期间,新加坡人也会串门拜年。客人常带双数桔子或桔子礼盒登门拜访,寓意“好事成双”,而访客临走的时候,主人家也会回赠桔子。新加坡人还喜欢购买金桔盆栽,将“喜庆吉利”带回家。给小朋友派红包、贴春联和挂灯笼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
● 越南:7天小长假
2020年1月21日,在越南首都河内,一名女子在春节饰品前自拍。春节是越南最盛大的节日。临近春节,人们开始选购年货,迎接新春。新华社记者 王迪 摄
春节是越南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法定假日,放假5个工作日。算上周末,越南人可以有7天至9天的长假。
越南人一般从腊月初就开始为过春节做准备,置办年货、打扫房间、买年画、贴春联、做新衣等。花在越南的春节中不可或缺。越南北方家庭一般摆桃花,南方家庭则摆黄色的梅花,许多越南人家里还会摆上一盆金橘。
● 韩国:“祭礼和岁拜”
“祭礼和岁拜”是韩国春节的核心内容。大年初一要起大早祭祀,祭礼完毕后全家人一起吃初一的第一餐“年糕汤”。“年糕汤”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春节食品,年糕的白色象征纯洁,而圆形象征太阳和光明。大年初一吃年糕,寓意又长了一岁,也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吃完年糕汤,会举行“岁拜”,家中晚辈向长辈拜年磕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祝愿父母健康长寿。这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但不同于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大多数韩国人选择用白色的信封来装压岁钱。
● 泰国:唐装随处可见
2023年1月16日,一名商贩在泰国曼谷唐人街的摊位上摆放春节饰品。新华社发(拉亨 摄)
泰国华侨华人众多,当地华人社区一直保持着过年的传统习俗。大扫除、添新衣、买对联、挂灯笼、穿唐装、吃团圆饭、祭祖先等,都是泰国人欢度春节的打开方式。
● 日本冲绳:肘子是必备年夜饭
2024年2月11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二,不少日本民众来到横滨中华街感受节日氛围。新华社记者 岳晨星 摄
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日本冲绳至今仍保留着过春节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一早上,一些冲绳人要去自家水井或村落共用的泉水处打一桶“若水”(新鲜干净的清水),祈求清洁身心、永葆青春。与日本本州岛过年吃寿司不同,肘子是冲绳人过年必备的年货。
● 巴拿马:全国性庆祝
2024年2月17日,在巴拿马奇里基省首府戴维市,一群身穿巴拿马民族服饰的舞者在奇里基春节庆祝活动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陈昊佺 摄
巴拿马2022年、2023年连续举办两届“欢乐春节”庆祝活动,这是以巴拿马政府名义正式倡议的全国性春节庆祝活动。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包含中国曲艺表演、华人春晚、新春文化庆典、烟花庆典、中国贺岁电影节和龙舟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同时还会在巴拿马全国各地举办新春文化广场庆典。
截至春节申遗成功
我国共有44个项目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总数居世界第一
其中,有39个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个列入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个入选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除了春节
中国还有哪些非遗瑰宝?
滑动查看👇
即将过去的2024年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
“中国风”遇上奥林匹克
传统国风惊艳奥运赛场
英歌舞亮相海外
向世界展示“中华战舞”的魅力
春节申遗成功
中国已有44项世界非遗
……
这些闪耀中外的国风顶流
给我们带来了不止“亿点点”震撼
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还将继续闪亮于世界舞台
让我们一起期待!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央视文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