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位于湛江市西北70多公里的廉江市河唇镇,有一片巨大的碧绿水域,这就是广东省内最大的“人造海”。
该“人造海”跨越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陆川、博白二县,处于九洲江中游,集水面积达1440平方公里。从北至南,渠系贯串大半个雷州半岛,总干渠绵延76公里,流向东海河、西海河、东运河、西运河、四联干渠5条大干渠,共长195公里,继续向四面蔓延;然后,4039条长5000多公里的支、斗、毛渠,犹如人体血管,有效灌溉着约146.6万亩农田,涵盖湛江市除徐闻县以外的8个县(市、区)及茂名市辖的化州市。
一个“人造海”,保障了146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解决了400多万人生活用水,维护了半岛水系生态环境。这就是被誉为湛江人民“大水缸”的鹤地水库、被亲呼为“生命之水”的雷州青年运河。
30万劳动大军气吞山河向大自然宣战
9月12日,“小康生活﹒幸福湛江——全国主流媒体湛江行”采访团来到鹤地水库,重温当年湛江人民战天斗地、建库开河的感人故事,感受湛江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革命大无畏精神。
历史上的雷州半岛十年九旱,严重缺水,人民生活生产极度困苦,为改写雷州半岛干旱苦难历史,1958年5月15日,中共湛江地委作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的决定》。世世代代饱受苦旱折磨的湛江人民,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开始向大自然宣战。
当年的湛江,百业待兴,科技落后,工具原始,根本没有任何大型机械可用。但中共湛江地委书记孟宪德却带领30多万劳动大军众志成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带工具、自带粮食、自带材料、自办工厂、自搭工棚,手挖肩挑修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
广大工民不论严寒酷暑、狂风暴雨,夜以继日忘我奋战。年轻姑娘何珍,在攻克45.1高地中,大腿被炸飞的石头割去一块肉,她悄悄解下头布包扎,继续点炮,直到鲜血渗出裤面民工发觉了才被架走。一次水坝出险情,她发现坝底有窟窿,凭着熟习的水性,奋不顾身,背起近百斤重的石块潜到水底堵洞,保证了堤坝安全。象何珍这样的典型,工地屡见不鲜。人人比干劲、比风格、比思想、比贡献,你追我赶,工效进度不断创新。工地前后涌现130多个先进集体和26119名模范人物,而他们的奖品只是一支自来水笔、一本笔记部和一件文化衫。
经过十四个月奋战,封江筑坝37座,成功截拦九洲江,最终建成鹤地水库。
在这过程中,运河建设者们付出了重大的代价,甚至献出了生命:平坦20岁女青年黎冠英,工伤不下大线,导致破伤风死亡;河堤19岁女突击队员谭增芳,带病坚持奋战,劳累吐血在工地,抢救无效离开人世;横山25岁小伙子何佚救落水民工壮烈牺牲;洋青19岁女共青团员梁梅劈岭放泥埋在土中……1958年7月至12月,不完全统计,半年里先后有17人为运河献出宝贵的生命,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
而水库移民也发扬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鹤地水库是运河最重要又是最艰巨的工程,库区依两山之间,面积110平方公里,跨广东廉江、化州和广西博白、陆川四县,封江建库要淹没广西四个乡,广东3个乡,涉及搬迁的人口达4万多人,淹没耕地8万多亩、房屋5.8千间。这些地区农民是非受益区,他们响应政府号召,支援运河建设,无私地献出自己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离别祖辈生活的家园,为运河建设作出巨大牺牲。
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工程题写“雷州青年运河”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分鹤地水库工程和雷州青年运河灌区工程。水库建成后,民工挥戈转战开挖运河。1958年5月15日,为改变雷州半岛历史性干旱面貌,以孟宪德同志为班长的中共湛江地委,作出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1958年6月,拦截九洲江建设鹤地水库,1959年8月完成。水库地跨两省区(广东、广西)三市(湛江、玉林、茂名市)四县(陆川、博白、化州、廉江市),总库容11.44亿立方米,集水面积1495平方公里,年均产水量约14.8亿立方米,是湛江市主要饮用水源,是雷州青年运河灌区的水源工程,是一座集生活工业供水、农业水利灌溉、防灾减灾、生态保护等为一体的国家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1960年3月,运河第一次放水春耕,1960年5月14日总干渠建成通水。清澈的甘泉流进千年沉睡的雷州大地,狂虐的旱魔终于被英勇的湛江人民制服。
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成后,备受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朱德、叶剑英、董必武、习仲勋、陈毅、贺龙、郭沫若、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前来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历届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皆前来调研并指导工作。1960年2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工程题写“雷州青年运河”,这是伟人一生唯一一次为水利战线的题词。该工程指挥部1958年12月荣获国务院“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
工程建成运行以来,从根本上改变了雷州半岛苦旱局面,为雷州半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工程运行至今60年,向灌区输出水量700多亿 m³,保障了雷州半岛146万亩农田灌溉用水,解决了400多万人生活用水,维护了雷州半岛水系生态环境。
建成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
多年来,在湛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湛江市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围绕“挖掘—保护—弘扬”雷州青年运河精神为主线,大力推进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挖掘保护弘扬好雷州青年运河精神,在湛江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基地积极推动“六个一”(塑造一座群英雕像、实施一批文化项目、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抢救一批运河文物、建设一批水文化场馆、撰写一本运河志)活动,建成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基地的教育设施有建库开河纪念馆、运河群英雕像、群英万寿墙、鹤舞地灵雕塑、全国护水文化长廊、名人题字石碑、运河群英故事厅、党史教育展厅、劳模纪念馆、建库开河优秀党员风采宣传长廊、时事政治系列宣传栏等。保护原状有1958年兴建鹤地水库存留下位于第一溢洪道旁边的工程指挥部旧址,1960年邓小平题词“雷州青年运河”巨型壁画,1961年郭沫若题名“青年亭”的青年亭公园、1963年陈毅手植树“元帅杉”,鹤地水库渠首枢纽工程、水库第一、二溢洪道等宏伟工程建筑物。
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2015年5月开放至今,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官兵、学生、群众300多万人次。基地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广东省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首批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广东省党员教育基地等。基地也是湛江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爱国主义和党性、廉政、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湛江市雷州青年运河之所以要办红色基地,目的之一,就是要向社会弘扬运河精神和推广爱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理念,让参观学习者深切感受建库开河的艰苦历史和运河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