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所描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几近于理想境界。少儿科普作家叶至善在该书中译本序言中,饱含深情地说,教育之水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脱一个空虚。
这空虚,亚米契斯在书中作过这样的描述:小主人公安利柯在居住的地方,经常看见一些默然沉思的人。有的坐在山崖上,似在看海却一脸茫然;有的靠在崖坡边,纹丝不动躺卧着在思忖什么;有的坐在沙滩上兀自沉思默想,忘记了潮水的涨落,忽略了日影的移动。从这些默然沉思的脸上,他感受到了人世间奇异的情感和莫可名状的悲哀。如果是诗人或是画家,也许他们在追求什么无限的东西。可他们确凿无疑都是普通人,倘若不是有什么烦恼,那一定有着无边无际的空虚。
事实上,他们并非失去了工作,没有糊口的去处,才来这儿消磨光阴。只因为人是一种情感的活物,光有劳动是不够的,有时需要的是无目的地思考,需要在海边茫然地观望或消遣。这样沉思默想着的人在我们的世界无处不在,有年老的,有年轻的,有一无所知的,也有大智大慧的。无论是什么人,心里都有所思虑,与其说在思虑,不如说是忘了自己,在追求无限的东西,进入了人生的真空状态。为什么会看海呢,因为大海渺渺无边,始终摇摆动荡着,很有诱惑力。看海看久了,那手不能触目不能见的无限之感,就会悄然入心——这正切合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永远无限的心态。
我们所处的世界,挤塞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嬉笑怒骂,千姿百态,各有各的思想,各有各的希望,各有各的悲欢。世人在人生之波中漫游的时候,有游得乏力在半途溺死的,有一生尽力最后筋疲力尽的,有为不曾意料到的怒涛所袭,冤枉丧了生命的。即使这样,人人还是努力地在人生之波中,寻求着自身的价值。只是有些人受了打击,再也抬不起头来;更多的人却能从怒涛下冲出,巧捷地在人生之波中继续畅游。
是人,都有理想追求;是人,都想实现自身价值。但不是所有的理想追求人生价值都可以实现,因为人生之波充满了狂放的躁动。只有在浩阔无际的大海面前,人生的躁动才显得微不足道。大海之水隐蔽着不安定因素,却也饱含着深情,它给予人类一种暗示性教育。正因为这样,在澎湃的大海面前,再愚鲁的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再怯懦的人都可以获取力量。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