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上学时用的课本是什么样吗?把时间往前推一个世纪,那时候的学生上学用什么样的课本?教授的科目、内容和现在差别大吗?近日,“蒙学之始,朗朗书声”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及教育文献展在南园街道图书馆开展。百余册从清末、民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科书和来自上海、广东的教育文献原件,生动展现了我国百余年来课本的变迁与近代教育的辉煌历程。
展览现场,观众们被珍贵的展品深深吸引。从线装宣纸到光滑铜版纸,从竖排到横排,从繁体到简体,从黑白到彩色,一本本泛黄的百年课本,浓缩了中国近代教育过程的汗水和沧桑,记载了百年中国经历的磨难和坎坷、探索和追寻、变革和希望。展品中,既有曾经常见的教科书、练习本与铅笔,也有我国出版百年未间断的儿童读物《小朋友》;既有来自商务印书馆、中山大学等珍贵的教育文献资料,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少年先锋队档案、毕业证、奖状等等,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希望与奋斗的年代。一位前来参观的长者感慨道:“这些课本让我回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这些课本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国家的变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自成立之初,便承担起为国家与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在新文化运动中,两家出版机构以“少年强则国强”为宗旨,在少年教育启蒙与教科书编撰方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百年前民国时期,战火纷飞世事纷乱,但国民的基础教育却从未废止,国人有信念,民众有常识,小学课本者,集二者于一身,今于沧桑百年后愈见纯真。透过这些百岁的书本,温暖的文字,泛黄的纸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与温度。
此次百年教科书与教育文献的展览活动,在深圳市尚属首次,也是南园街道2024年“深圳读书月”期间的重点活动。南园街道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彰显中国教科书文化的精神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上,作为国民教育之本的教科书文化曾经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冀望展览作为中国百年教育之路的缩影,为当下从事教育研究的广大师生,以及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更全面地触摸历史,了解百年中国教育变迁,增强对教育的理解,促进文化建设与民族自信。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2日,每天9:00至21:00对外开放。欢迎广大市民前来观展,共同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那段纯真美好的岁月。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