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2024深圳读书论坛“在历史的天空下”高端对话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北区台阶举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家梁晓声与北京作协副主席、作家乔叶围绕“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主题展开对谈。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思想盛宴。对话由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李潘主持。
“地理意义上的‘大’与精神意义上的‘大’,有所不同。”在乔叶看来,大湾区之“大”,还可以落在精神世界的辽阔和丰饶之上。对话中,乔叶通过分享自己在不同年龄段阅读《红楼梦》的感受,揭示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在她看来,读书是精神意义上最物美价廉的事情,它蕴藏着人世间最长的道路。
乔叶回忆,自己因为读书活动多次来过深圳,在她看来,深圳是一座花香与书香同样浓郁的城市。“像深圳读书月举办到现在已经二十五届,如果一个孩子今年二十五岁,一直伴随着读书月成长,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乔叶还留意到,深圳读者很年轻,“深圳开放创新的城市气质,孕育了一群阅读趣味很广泛的年轻读者,这是一座生机勃勃、充满了生长性的一个城市。”
梁晓声一直在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大湾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感到惊叹,并回忆起自己曾在《深圳特区报》《深圳青年》上发表文章的日子。“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有着自己显著的阅读趣味,但彼此之间又有差异,因此构成了丰富的读书现象。”他期待未来大湾区人才能在交流与碰撞中诞生更多优秀的作品。梁晓声还观察到,深圳的读书人口在全国能排到比较靠前的位置,而且每次来深圳,都能看到深圳家长们带孩子到图书馆等阅读场所,这种阅读的热情令人深受触动。
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不仅通过阅读得以塑造,创作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梁晓声在写作之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做过多年外稿编辑,看过很多剧本。他表示,写作者多看一点儿,看好作品多一些,对自己的写作就会有一个标尺。“看得多写得多,对自己也会有自信,对审美甚至对风景都会敏感些。作家对美的敏感性养成后,会反哺创作本身。
乔叶在写作《宝水》时,手边就一直放着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她认为,身为作家,某种意义上阅读比写作更重要,阅读的时间要超过写作的时间才会感到比较踏实,“只有深切领会到读书的好,写作才可能写得好。”
在当下,许多人都热衷于刷视频,由此“挤占”了阅读的时间。对此,梁晓声和乔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梁晓声表示,不一定要把读书和刷视频以及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对立起来。梁晓声寄语青年读者,“对于年轻人来说,书就在那,想一想自己的人生,如果一切都很寻常,但假如还有一件事能让人生变得不寻常起来,那大概率只有读书这件事,机会就在我们面前。”
乔叶表示,人生需要有一些无聊的趣味,来填补人生的空白之处。而且在她看来,刷短视频不一定没有意义,比如可以看读书活动的直播。乔叶补充,碎片的时间不一定就只能有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时间可以攒起来,慢慢构成一个整体阅读,“每天就算读50页,一个月就能读完《战争与和平》,会获得对经典的深入感受,这是非常珍贵的。”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