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之变——各自为艺,共同生活”展引热议 专家大咖齐聚研讨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20-09-14 10:55
摘要

日前,由中华美学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深圳文艺批评家学会、中国青年批评家学会、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围屋之变”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国风艺术馆举办

客家围屋的文化如何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正在国风艺术馆展出的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准备展“围屋之变——各自为艺 共同生活”便是聚焦这一主题。

该展展示了何多苓、应天齐、顾雄、师进滇、傅中望、焦兴涛、李枪等12位当代知名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展览因其学术上的本土根性特征引起深圳学界的关注。

嘉宾合影

日前,由中华美学学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院、深圳文艺批评家学会、中国青年批评家学会、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围屋之变”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国风艺术馆举办。研讨会由龙南市委宣传部、龙南文广新旅局协办。

深圳大学艺术系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美术馆驻地访问学者应天齐,中华美学学会现任会长、深大人文学院的教授高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田松,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剑桥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教授冯先祥,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所长江玉琴,知名诗人、深圳光明新区作家协会主席远人,深圳大学故宫学研究院院长高志忠,知名诗人、深圳文艺批评家学会秘书长朱蔓青等嘉宾在研讨会上发言,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所长王晓华主持了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围绕展览作品所呈现的当代艺术的独特性、本土性、根性叙事以及一系列与龙南客家围屋创作载体相关联的学术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认为,深圳文化的丰富性、先锋性和开放性成就了这样一次国际性的展览。

展览在深度阐释中体现出的价值探索和文化思索有令人震惊的效果。专家们认为,“围屋之变”,就是在变,暗示了多元文化背景重新整合传统文化,再次出发的可能性。

乌石围全貌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本次展览提出了人类如何共同生活、全球如何聚合的思考。这也是贴合当代现实所做出的艺术上的回应。专家们强调,对龙南围屋如何保存,进一步凸显出其价值是值得去关注的重要问题。

燕翼围远景

本次展览的学术总监应天齐表示,威尼斯双年展准备展“围屋之变 ”是一个国际性的大型展览,负责申报威尼斯双年展的是深圳的艺术机构国风艺术馆,现在展览又获得了深圳学者的关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专家们的论述让策划者和创作者受益匪浅,为艺术家下一步创作作品给出了重要的启发。

本次展览的学术总监应天齐在发言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