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世的甘坑|人文天地·南海潮

石维明
2024-11-22 10:4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从福田乘坐地铁10号线,接近一个小时抵达甘坑站。徒步20多分钟,就到了三面环山的“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的甘坑。看见一家小店的招牌“小隐隐于世”,心里暗暗称奇,这几个字太像是这个客家古村落的真实写照。

深圳带“坑”的地名比较多,白泥坑、金银坑、杨梅坑、老虎坑、万年坑、大水坑、南山坑、甘坑、西坑、深坑、竹坑、沙坑、汤坑等。粤语“坑”有“低洼地”的意思,这些带“坑”的街巷、村落,大都处于地势较低的位置。甘坑安静地躺在三面环绕的山丘牛尾岭、雷公顶、高顶背的怀抱,汩汩山泉顺势而下。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新安县志》记载:“柑坑山,在七都,周匝四十余里,猺人居之,多产赤竹。”

在甘坑蜿蜒、错落的巷子里漫步。间或遇见身着唐装、汉服的少女,甚至还碰上一名穿着清代官服的少男迈着四方步。黄葛树、三角梅、蓝花楹、凤凰木点缀着房前屋后。一个院落的木质门框上出现“七都一一六”字迹引人遐思。

甘坑村兴起于明末,居住于此的瑶族人初称“赤竹寨”,后又称“柑坑”。《新安县志》记载,明末新安县分“3乡7都57图509村”,甘坑属第7都第116村。清康熙年间,第四次客家大迁徙,一支广东梅州客家人经过这儿,被依山傍水的甘坑吸引,停下来造屋、耕种,繁衍生息,因为泉水甘甜,他们改“柑坑”为“甘坑”。

隐于都市的甘坑,因为甘泉、翠竹而充满生机。在狭窄的巷子、土楼、围屋穿行,看到几名少年在师父的指导下,学习破篾、织帽箔、弥帽。甘坑山丘上的“单竹”,竹头竹尾一溜粗大,每节长一米,易开篾。师父的绝活是用牙“撕篾”,竹篾需多薄牙就能撕出多薄。

客家女戴凉帽的习俗,可上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苏轼被贬谪惠州,岭南阳光炽热,苏轼不忍当地妇女顶着烈日奔波生计、打理庭院,便发明了美观实用的遮阳凉帽,人称“苏公笠”。清道光年间举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惠州嘉应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

清嘉庆年间,甘坑客家人从福建长汀府师父那里学来凉帽制作手艺。上世纪50、60年代,甘坑凉帽通过广交会销往港澳、东南亚和英国、荷兰,受到华侨华人追捧。如今,“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风格院落“二十四史书院”静静地矗立于甘坑一隅。几个小学生在安静地写生。我独自一人在不大的书院中穿梭,再次感到了“小隐隐于市”……转角,但见一名身着汉服、画着浓妆的主播,在架设的户外直播云台前,口齿伶俐地吐出一串台词,这一瞬间,静谧的古老村落立即有了些许时尚气息。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石维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