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潜力,并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高交会,人形机器人的最新产品和技术纷纷亮相,展示在运动控制、智能交互、工业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也预示着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4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极其重要的一年。在这一领域,中国特别是深圳,凭借其在全球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供应链中的领先地位,有望在全球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
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带来的TORA-ONE人形机器人。受访单位供图
机器人步履优雅平稳,像极人类
“这个步态确实像人,太牛了!”“这是我见过步态最自然的机器人了!”在本届高交会,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工业机器人SE01能够以平稳、快速和流畅的步伐自如行走,吸引众人的眼球。
在很多人看来,人形机器人行走“碎步、弯腿、剁脚”很不自然,而SE01则完全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据众擎机器人研发专家介绍,SE01能够在运动状态下保持优雅与平稳,这得益于机器人强大的“小脑”。
人形机器人在业内一般分为“本体”、“小脑”和“大脑”三个部分。“大脑”承担类似人类大脑认知、推理和决策功能,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加快机器人智能化的进程。“小脑”是控制算法,在运动控制与协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平稳行走的保证。“本体”就是人形机器人的躯干和四肢。
众擎机器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完成机器人“本体”和“小脑”的研发,接下来投入重点在具身智能方面。
2024年,人形机器人行业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美国创新企业Figure。3月,由OpenAI大模型加持的人形机器人Figure 01一经发布就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款机器人能按照人类口头指令递给人类苹果,将塑料袋收拾进篮子里,把杯子和盘子归置放在沥水架上。机器人能与人类全面对话,还能理解人类的意图,而这些行为都是学到的,并非远程操作。
“这种突破,离不开具身智能技术的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博士表示,具身智能被认为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它能把专用机器人变成通用。
在具身智能出现之前,机器人只能完成一项任务,比如爬水管或扫地,就像诺基亚的功能手机,主要用来打电话。
“具身智能系统像是智能手机里的安卓系统。” 刘少山表示,有了具身智能系统后,就像功能机变成智能手机,机器人就能成为通用机器人,能够学习和适应环境。只需对机器人说“去取快递”,它就能理解你的需求,并通过一段时间学会如何去取快递。所以,具身智能在经济上的意义就是把机器人做到通用,能跟环境互动,自我进化、自我学习。
今年以来,从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厂打螺丝,到比亚迪工厂机器人与无人车协同实现无人物流,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有新突破。从工业制造、医疗康复、服务娱乐等领域,未来还将扩展到救援、军事、养老服务等更多领域。
5年后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
发展一个产业,关注和完善其产业链至关重要。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可分为:上游零部件,中游软件技术和系统集成,下游场景应用。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特点是上下游强,而中游较薄弱。” 刘少山表示,中国智能新能源车在过去10年的迅猛发展,培育了完整且全球领先的供应链体系。由于人形机器人制造与智能新能源车制造的供应链高度重叠,相关供应链的蓬勃发展也惠及了智能机器人行业上游。
在下游应用场景,中国也是领先的,创造丰富的场景使用了不同的机器人形态。
但是在中游,目前仍是美国的技术比较领先,大模型有OpenAI这样的顶尖公司,系统集成方面有特斯拉这种优秀企业。
目前,中国不仅是机器人最大的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只要我们补足产业链中游,上中下游打通,就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刘少山表示,现在中国人形机器人企业数量有100多家,其中头部企业大概10多家,比如深圳的乐聚机器人、优必选、逐际动力,杭州的宇树机器人,北京的智源机器人,苏州的星海图等企业。
刘少山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会重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叙事——5年前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国内有几百个品牌,经过市场的洗礼,如今只剩下10家左右头部企业。而人形机器人行业在5年后,可能剩下不超过5家头部企业,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发展过程。
2024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有机构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并有望在2030年成长为千亿元市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
“今年看行业有点像2016年新能源车行业——融资很热闹,但大家还没有成熟产品。”刘少山认为,预计到2027-2028年才会有真正能商业落地的产品,那时候才是商业化元年。到2030年-2035年,人形机器人才真正进入千家万户,强大到可以帮人类洗衣、做饭、拖地、取快递等等,而且价格下降至30万元左右,买机器人做家务和买小汽车出行的消费概念变得差不多。
深圳未来有望诞生一两家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
目前,中国在全球智能机器人供应链中的占比达到 38%,而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 26%、24%和 12%。以深圳为核心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在具身智能供应链中占据了 55%以上的份额。若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一个独立个体,其占比将达到 24%,与欧洲相当,并超过日本。刘少山告诉记者:“这充分表明,深圳对中国在全球具身智能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深圳是全球闻名的创新之城,也是中国的“工业第一城”,培育了华为、比亚迪、大疆、腾讯等科技巨头,这些企业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经济基础。
“未来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最有机会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深圳至少排进前三。”刘少山分析说,深圳未来在该领域会出现两种形式的厂商:一种是车厂孵化出来的机器人企业,比如行业独角兽智元机器人的股东中,出现了比亚迪的身影;另一种是新势力,进赛道就是做人形机器人的。
本届高交会,以激光雷达为主营业务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速腾聚创推出的机器人灵巧手解决方案一经亮相就受到高度关注。
“随着未来机器人向具身智能方向发展,机器人行业将成为速腾聚创未来重要的增长引擎。”速腾聚创副总裁魏根平表示,他们在激光雷达领域目前市场份额在40%以上,稳居行业龙头地位。面对人形机器人万亿级新赛道,公司也非常看好。接下来,速腾聚创将基于在AI、硬件、芯片方面的技术创新,逐步打造通用的机器人“移动”和“操作”能力,赋能各领域的机器人公司。
深圳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市场前景、产业链协同、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深圳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快速发展和被市场看好。刘少山预测,5年后剩下的5家头部企业里,会有1-2家是深圳企业。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桂桐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