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深圳公证人陈运泉的故事中,普法君提到,1993年,深圳市再度撤销宝安县,并设立宝安、龙岗两区,宝安县也从那时正式退出了历史大舞台。
(点击图片查看)
如果要形容27年前新设立的龙岗区,最贴切的莫过于一个“新”字。曾经的龙岗区,是占地面积最大、地域文化杂合、城市意识滞后的“穷乡僻壤”。当时的第一批龙岗公证人,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在那片如同“白纸”一般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们对公证行业的开拓与建设。而其中的“领头人”,正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老一辈公证人卢斯祥。
用5块钱一份的公证
换得上下班用的自行车
1982年,结束了长达12年兵龄的卢斯祥,转业到了云浮市罗定县司法局,并开始接触公证工作。同年,在机缘巧合之下,卢斯祥来到了深圳市,并进入到了当时的宝安县司法局,与另外一位公证员重新组建起了宝安县公证处。
卢斯祥(左二)办公旧照
“当时的公证人员去到现场为市民们办理公证还是比较艰难的,因为那个时候的深圳,公交并不方便,只有早上7点和下午2点两趟车。如果我们公证人员当天工作量大,忙不完,就需要在当地住一晚,第二天接着办案。”卢斯祥说道。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卢斯祥也做了不少努力。
80年代的深圳
据介绍,从1984年开始,宝安县正大兴农业改革,不少农民纷纷将水稻田、果林等单一农业改造成综合类的农业种植。当时的卢斯祥看到这一情形,计从心生,遂即向领导提议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我觉得我们可以以此为机会,着手为市民办理承包合同公证!”同时,考虑到当时的农民资金并不富裕,卢斯祥等人就向局内申请,在为农民办理承包合同公证的时候,费用只收取5元人民币一份,相当于是只收取工本费,为农民朋友们免费办理公证。通过开展承包合同公证等业务,当时的宝安县公证处每年营收也达6000元人民币。为了便利公证员外出办证,加快办证服务的效率,公证处也为每位公证员配备了一部自行车。
从宝安县到龙岗区
每天驱车4个小时上下班
在宝安县司法局的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993年,这一年,深圳“撤县分区”,宝安、龙岗两区应运而生。之前宝安县司法局公证处的工作人员也因此一分为二,陈运泉等公证员留在了宝安,而卢斯祥等人则被分到了六十多公里外的龙岗区。
卢斯祥(一排右二)旧照
“龙岗公证处的设立,可以用一个‘难’字来形容。当时加上我,一共就五名公证工作人员。我们当时可以说是一无车子、二无银子、三无房子、四无桌子,从零开始。”卢斯祥说道。据卢斯祥回忆,1993年,宝安县司法局分成宝安区司法局和龙岗区司法局时,所有的固定资产都留给了宝安区司法局。而包括卢斯祥在内的5名公证工作人员面对的则是如同白纸一般的龙岗区,既无办公用房,又无办公设备,也无办公经费。支撑着他们先前的,唯有他们作为公证人为民服务的一腔热忱,以及对龙岗公证行业的憧憬。随后,司法局也为5位公证工作人员临时安排了一间50平方米不到的厂房办公。但是有了临时的办公落脚点之后,卢斯祥等人的工作仍旧没有脱离‘难’这个字。因为,五位公证工作人员还住在宝安,这意味着他们每天都要从60余公里外的宝安来龙岗上班!
80年代深南大道华侨城路段
卢斯祥说:“那个时候深南大道还没有现在这么漂亮,行驶起来也麻烦,从宝安区到龙岗区也没有今天这么方便,只能从深圳水库的方向过来。”据回忆,当时的5名公证工作人员每天都是早上六点钟出发,挤在一辆小车上,花费上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驱车到龙岗区。下班回家也需要驱车两到三个小时再回到宝安。长时间的驱车通勤,也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也没有丝毫怨言,而是选择了在颠簸的车厢内,边就餐边办公,讨论案件,寻求突破。
在困境中寻求出路
在白纸上书写公证的春天
12年从军的经验和公证人坚苦刻厉叠加在一起,让卢斯祥即使身处在上述那般困难中,也没有丝毫退却,这样的精神也激励着另外的几名工作人员。5名工作人员在龙岗区成立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提出了最早的公证改革方案,方案也于1993年3月经深圳市龙岗区司法局批准实施。该方案冲破了传统僵化的管理体制,改变了统筹统管的运作模式,下放权力,建立了岗位责任制,量化办证。实行了相对自主、独立核算、固定上缴管理年费的方式。这一改革也为深圳的公证事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调动了公证员的积极性。
卢斯祥(左一)办公旧照
“制度改革之后,我们就得想着怎么在龙岗这张‘白纸’上开拓属于自己的‘业务圈’!我们五个人就跑出去了解情况,以政府工作为圆心,往外拓展。”卢斯祥说道。
据介绍,5位公证工作人员各自划分了责任片区,通过走访区政府、区人大、公安、民政、银行、地产开发商等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深入各村镇街道,了解群众各方面需求,并针对大家的需求,发挥公证职能优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职责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正是这样的求真务实和坚持不懈,让龙岗区公证处在政府和群众间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业务量也得到了直线的上升。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和龙岗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龙岗公证处也迅速崛起,已然成为深圳公证业的后起之秀。业务的开展也有声有色,全面铺开,颇具规模。而这一切也离不开那5位公证工作人员的努力和耕耘。作为深圳公证界元老级卢斯祥,可谓是公证处的“活字典”和“百科全书”,无论多么生僻的法条,他都能信手拈来。
卢斯祥近照
而在谈到过去几十年的公证工作经历的时候,卢斯祥也开玩笑般的跟普法君说:“我这个人性格其实有点‘衙门作风’!在公证工作方面,我不管是谁,只要他的论据是错的,哪怕他是我的上司,我都敢和他争论!”人人心中有杆秤——而良知就是最好的法律注脚。虽说上面这句话是句玩笑话,但言语中却流露出的,却是卢斯祥这位老一辈的公证员,以自己的方式恪守法律公正、明辨曲直是非、坚守道德法则的无声演绎。
下一期的深圳公证故事,普法君将会把视角聚焦到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特区内部发生的公证故事,大家敬请期待!
编辑 陈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