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原创广播剧《国之重器》在“中国之声”播出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2024-07-01 20:0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7月1日,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为题材新创编的广播剧《国之重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播出。该广播剧由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广播频率、宁夏广播电视台联合精心打造。以声音艺术形式讲述我国科研人员团结协作、勇攀科技高峰的感人故事,表现我国科研人员为锻造新质生产力,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也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讲述科学家勇攀高峰的背后故事

据介绍,《国之重器》被列入东莞文学艺术院的重点创作项目,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建设为背景,讲述散裂中子源团队在东莞这片创业热土上,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斗,从选址、施工、技术攻关、调试等一系列环节,克服重重困难,解决无数科学与技术难题,终于建成了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四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感人故事。

该剧题材重大,把题材所具有科学性和技术性,与广播剧的艺术性和戏剧性相结合,把一个我国当代高端、前沿、重大的科技研究和建设成果,做了充分的故事化、戏剧化和可听化的转换,同时也把一个具有科技深度的“大国重器”的科研成果的建设与应用,做了最大限度的科普性和通俗性的解读,还塑造了一批当代中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集体群像, 并通过典型的事例,细节的刻画和戏剧化的情节,向人们展示了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为了走在世界科学研究的前列所体现出来的敢于拼搏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自信求实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

广播剧《国之重器》自筹备以来就备受关注,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广泛支持。东莞市大岭山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该剧的创作和推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该剧的成功制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专业的创作团队,汇聚了众多业界精英,包括优秀导演王佳锐、编剧亦庄、音乐制作人马国华等专家的加盟,更是确保了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听觉效果,使得该剧在故事叙述、艺术表现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表现“新质生产力”题材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这部剧的最大特点,是把一个我国当代高端、前沿、重大的科技研究和建设成果,做了充分的故事化、戏剧化和可听化的转换,同时也把一个具有科技深度的“大国重器”的科研成果的建设与应用,做了最大限度的科普性和通俗性的解读,使听众既了解了这一“国之重器”的重大意义和艰苦的建设过程,又领略了我国当代一批科学家们为国家科学发展而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们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与无私忘我的优秀品德。

中广联原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君昌认为,“《国之重器》是一个非常好的广播剧题材”,如何用广播剧去讴歌这个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新质生产力”的故事,编剧抓住了这一个“新质生产力”的题材内容,都有着很强的“时效性”与“贴近性”。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认为,广播剧《国之重器》主题鲜明,富有时代特征,散发出一种奋进的榜样力量。同时也展现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赓续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精神,迎难而上,刻苦攻关,为国家大科学装置奉献青春和智慧,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的报国初心。

据广播剧《国之重器》出品方之一、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负责人介绍,创作推出这部听觉艺术作品,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落户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一个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以广播剧艺术对这个我国当代高端、前沿、重大的科技研究和建设成果,做了充分的故事化、戏剧化和可听化的表现,也最大程度地进行了科普性和通俗性的演绎和解读。“特别是这项大科学装置衍生出来的技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可以诊断或治疗一些有关癌症的重大疾病。通过广播剧艺术,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对这项工程的可感知和可触摸的程度,这个更有现实意义。”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