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对话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黄丽平:看敦煌与深圳怎样擦出火花?
读特记者 尹春芳
2020-09-12 14:56

国际化都市深圳与古老的敦煌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一场讲座带你走进这个话题。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与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策展人黄丽平在越众历史影像馆展厅现场举办一场以“相X相”为题的对话。这场对话围绕两个机构以及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之间的共通点,探讨了城市与人的变迁等问题。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

越众历史影像馆馆长黄丽平

对话当天也是“移民——刘博智华人流散文化影像展”正式收费的第一天。越众历史影像馆策展团队对摄影家刘博智五十年来的影像成果首次做全面梳理,精选400余件作品。此次展览主要分为两部分展出,一部分是以视觉优先的“人像”作品,一部分是以记录优先的“人文”故事,分别按流散的不同地域分为南美(古巴为主)、北美、东南亚与本土中国对比展出。既有历史与空间的宏阔性,又讲述了个体生命故事,展览除了摄影艺术价值之外,也为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补充了一些影像资料。

黄丽平首先阐述了这场展览的策展缘由。她表示,“移民”并非仅仅指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也包括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到自己家乡或出生地以外的地方工作、生活,都属于“移民”。而深圳本身是一个移民城市,所以策展时选定这个题材,认为深圳的人会比其他城市的人更好理解这个主题。每个前来观展的人,也能体会到展览影像中那些当年只身去到异国他乡的人的情怀和心情。

黄丽平还解释,之所以选择刘博智的这些作品做展示,是因为在过去很多年里,他们接触了很多摄影家的作品,但唯独刘博智镜头下的人不张扬,有最基本的平视感觉,“我不告诉你他的生活状态怎样,你只会觉得他是个人。从容,自然的望向镜头”。

谈及收费展的情况,黄丽平认为,门票只不过是一个信息费而已,没办法支撑一个博物馆的运营。“大家不知道运营一个博物馆是多么烧钱的事情。所以门票只是一个信息费,让我们更有能力把大家喜欢看的展览传到更多人的范围里面,看得见的地方去。”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是深圳的老朋友了,他多次来到深圳,对深圳非常了解。儒雅的他表示,每次到深圳总是感觉亲切。“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敦煌是古代的交通要道,是中国和外国交流的地方,深圳是现在的交通要道。”

赵声良提到,深圳和古代的敦煌十分相似,地处文化艺术交流要道,不仅是文化艺术的实验室,也能使多元文化交流互鉴,互相包容。“深圳就是古代的敦煌,古代的敦煌就相当于现在的深圳一样。”

看过此次刘博智的展览之后,赵声良也有颇多感触。他跟观众分享说:“刘博智用他的摄影机,用他的照片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变迁。从这次展览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这是我特别震撼的。不是一幅或者两幅,当我们看到这么多丰富的内容时,会感到摄影家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一种担当。”

在没有摄影的时代我们要留下人像还是要依靠画家,所以在古往今来有很多画家是画人像的。在敦煌壁画当中有大量的人像作品也给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

赵声良在现场为观众带来图文并茂的敦煌人物画的解读。在他看来,这些人物画像不仅给我们当今研究历史提供了史料佐证,还具有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敦煌壁画的珍贵之处也恰恰在于它包容万象,将过去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物记录留存下来,比如通过记录唐朝生活的珍贵的壁画,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大家已经熟知的经济空前繁荣,唐朝的音乐文化也已经很发达。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