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被誉为产品包装设计界“奥斯卡”——Pentawards包装设计大赛的颁奖典礼在英国伦敦举行,余子骥设计事务所Y.STUDIO设计作品获得了食品类包装设计金奖。
这是设计师余子骥获得的又一座国际大奖。1990年出生的他,22岁时成为首位获得台湾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全场大奖的大陆学生,27岁时斩获靳埭强设计奖“大满贯”,30岁时已将中国GDC、英国D&AD、东京TDC、德国iF奖等各大国际设计奖项收入囊中。
与耀眼的奖项相比,余子骥的起点和教育背景,并不算太起眼——他成长于广东开平一个小城镇的花场,毕业于专科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但就在这样的起点上,余子骥在设计创作方面的才华依然在他的常年积累与不懈努力下得到瞩目。“我从小到大的梦想都是当艺术家,”余子骥说,“我有着不错过一切成长与发挥机会的执着。”
“设计更多依靠实践”
回忆起大学时光,余子骥自嘲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经常“逃课”,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设计上,基本上每天三点一线,不是在看各种设计类的资讯和书籍,就是在准备比赛、完成设计项目。“我不一定是每天第一个到学校里的工作室的,但绝对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大学三年的学习,教会我最多的就是要‘用手去思考’,设计除了灵感,更多的还依靠实践,一步一步尝试。”
作为设计师,学历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用作品说话。大学期间,余子骥就已收获各项设计界大奖,获台湾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全场大奖、澳门设计双年展银奖等。
余子骥的毕业设计《水墨的实验性语言》就是他践行“用手去思考”的大胆尝试,“作品的初衷是想回到原点。在我们固有的思维里,水墨应该与宣纸发生关系,但我想打破传统,利用旧元素重新探索。”
这个毕业设计作品持续了三个多月,他先后实验了两千多份草图,在水与墨、墨与纸的基础上,选择了几种不同材质来替代宣纸作为载体进行实验,探索它们发生关系后的变化与视觉语言。这个极具实验性的作品让他获得了台湾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全场大奖,也让他更加深刻体会到设计本身的意义不只是创造新事物,同时也是去体验、感受拓展事物的可能性。
怀揣着名师情结和设计理想的余子骥2012年毕业后进入知名设计公司——陈绍华设计公司,从找图、找资料的琐碎工作做起。而陈绍华严谨的工作态度、极高的做事标准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余子骥的工作方式、生活态度和设计标准。“刚毕业时我就已经拿过很多奖,那时整个人是很浮躁的,安静不下来。遇到瓶颈时,老师对我说过一句话,先把事情做对,再把对的事情做好,然后把好的事情做精,这句话到现在对我影响仍然很大。”
将生活融入设计
2016年,余子骥为了追寻自己的设计理念,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用生活的方式传达设计,在设计中传递温度。”是余子骥一直坚持的态度。“这应该跟我生长的环境有关,我在农村长大,农村淳朴的生活方式和简单真诚的沟通方式,对我产生的影响很深,而小时候很多美好的回忆都会启发我创作的灵感。”
余子骥事务所曾为天水蔬食料理进行品牌视觉设计,当时余子骥首先花了一个多月设计出了第一个提案,但因为太过于具象化而被否决了。当天,客户邀请他到茶室喝茶,交谈之间看着茶水滴落,他突然想到了“水无形象,不拘方圆”这句话。从生活现场中得到灵感,余子骥记录了水滴从触碰茶杯到静止状态的这个过程,设计为品牌的核心视觉元素,令整个品牌系统在灵动中沉淀着一种静谧的生命力。“细腻、精致、大气,很好地将东方意境与商业结合起来”是德国iF设计奖评委给出的评语。
此次在伦敦获奖的作品“山水荐大米”,是余子骥事务所为广东清远精品民宿酒店开发的文旅产品包装。在设计开始前,余子骥率领团队赴清远黑山考察,当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显著,梯田层层叠叠,依山势蜿蜒而上,周边高山云雾环绕。以此画面为设计灵感,提炼出“山间一粒米,米粒载山间”的设计概念。
用设计去探索更多可能
余子骥最近比较满意的作品是“GDC设计奖2023主题形象:创意进行式”。他表示,如今,人工智能革新引发的技术浪潮再次将我们推向了一个不确定的创作环境,原有的设计语言面临着被解离和重构,而通过这组设计,他希望观看者能重新思考曾经或正在影响着平面设计发展的种种变革和潜流,并反思“人”在其中的站位与立场。
在余子骥看来,相比起人工智能的发展总会不偏不倚地朝着满足人类工具性、理性需求的方向上所推演,“人类的独特性在于其发散的思考路径,而善于在思考路径中不设限地发现使人共鸣的感性力量,并让它成为意想不到的创意内容,这便是设计师的优势所在。”
“我们始终保持视觉与体验的创新设计思考。”余子骥也渴望通过设计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正如他很喜欢的一句话:“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创作更多的物件或者解决问题,其本身也是一种人们努力寻找某种方式去体验、感受以及扩展事物的可能性。”
余子骥
1990年出生,2016年创办Y.STUDIO(深圳余子骥设计事务所),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理事(SGDA),获中国GDC、英国D&AD、东京TDC、德国iF奖等各大国际设计奖项。
编辑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