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远在敦煌的艺术瑰宝更加“触手可及”,9月24日“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敦煌壁画数字艺术大型公益展落地深圳以来,超40万人现场观展。
展览为期两个月,展出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刻的40余幅敦煌石窟壁画、4座洞窟(第428窟、第285窟、第3窟、藏经洞)、5尊复制彩塑及多件藏经洞出土文献,为观众呈现最真实、原汁原味的敦煌艺术。
走进展区,“飞天、张骞出使西域图、鹿王本生图”……那些尘封千年的壁画形象不再是固化在壁画上的图案,而是一个个或舞或歌的鲜活人物。“我们通过数字技术和其他一些手段让壁画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复原,把壁画重新绘制完整。”主办方介绍,数字化技术在永久保存敦煌文化信息的同时,让文物“走出”洞窟,去往世界各地。
据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开凿于公元366年。千余年前,古人以匠心妙手开凿洞窟、绘制壁画、雕刻彩塑,为全人类留存了一座文化艺术宝库。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希望利用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存储莫高窟内的文化遗存。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人才投入数字化保护工作,将青春和热爱献给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在工作 图源:敦煌研究院
“大家眼前所看到的壁画、洞窟都是经过数字化采集、拼接后,再通过高科技拟合而成的。”展览现场,来自敦煌研究院的解说员介绍,“数字化采集十分困难,需要综合考虑洞窟大小、形状及损坏程度和摄影难度,设计完善周密的数字摄影采集方案,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拍摄。为确保人为影响降到最低,拍摄时必须使用恒温冷光源。因每张照片都是局部摄像,完整的画面要靠人工一点点修正、拼接,误差控制在毫米间,其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的直径。拿莫高窟第130窟的数字化采集来说,单单一个洞窟就投入十多个人,历时2年多才完成。”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工作人员在洞窟内调试设备 图源:新华社
如今,敦煌研究院拥有了一大批化学、地质、土木工程、物理、生物、环境等多学科的文物保护人才,成立了全国最大的文物保护团队。这支队伍不仅负责壁画、彩塑和遗址保护,还率先在国内文物界开启了探索数字化技术储存和保护敦煌壁画信息之路。截至目前,研究团队已采集了近30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据,但也只完成洞窟总量的不到一半。
据悉,多年来,敦煌石窟的保护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让举世瞩目的敦煌石窟由抢救性保护转入预防性保护。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作为中国文保领域两个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之一,在资助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与修复、资助相关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出版、资助国内外敦煌保护研究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其下辖的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致力于面向全球华人推广、传承敦煌和莫高窟文明,推动莫高窟艺术文明的数字化传承,建立全球华人传承基地等方面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未来之路,任重道远。让敦煌千年文化瑰宝更加璀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参与捐赠,为敦煌文明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敦煌壁画数字艺术大型公益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至11月22日,市民可免费前往观展。
编辑 邹津 一审 柳春晓 二审 邹远先 三审 洪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