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栏 的 话
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和集体转业41周年。45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奔赴鹏城,用一砖一瓦书写深圳故事,创造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他们被视作“拓荒牛”的原型,更是那段如歌岁月的见证者。
为致敬基建工程兵,弘扬拓荒牛精神,即日起,读特客户端受权连载《深圳,二万人的艰辛与荣光》。这一作品已作为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附录出版,生动讲述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经济特区的故事。在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热血青春和光辉历程。
2021年的一天,刘坤德跟随时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中心权益部部长王鹏、市关爱行动基金会秘书长童俏等人一行,到罗湖区清水河一家困难军人家庭访问。他们走进一套老旧的住房里,眼前的景象让大家心酸。房间狭窄,家具简陋,衣物乱放乱扔,没有打扫卫生,环境脏兮兮的;一位患病老人气息奄奄躺在床上。刘坤德实在没有想到,曾经的军人,竟然会成为如此落魄的样子。
经过交谈,刘坤德了解到老人姓范,是20世纪80年代从基建工程兵部队黄金部队退役的。黄金部队寻找和开采黄金,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为增加国家的黄金储备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想到竟然遇到一位基建工程兵战友,他虽然不属于深圳的2万人队伍,但是大家庭中的一员。
原本该退役军人一家4口,虽不算富裕,但家庭平和、日子过得去。但近几年屡遭不幸,先是老兵得了重病瘫痪在床,半年前老伴又去世,一下子家庭陷入绝境。老人退休金3900元钱,房租花去了一大半;他患的病是尿毒症,每周需要去医院透析一次。虽然看病有医保,但由于他坐轮椅、上不了公交车需要打的士去医院,一次来回车费200多元,每月4次去医院又要花掉车费800元,工资基本上花光了。吃饭怎么办呢?靠战友们接济。
老人的病情拖累了儿女。儿子18岁,为了照顾父亲,几年前就退学了;后来父亲的病情加重、导致瘫痪,一个人伺候不动了,迫使女儿也辞去工作、回家帮忙。两个孩子也都没有了收入,三人要吃饭穿衣,全家生活实在没法安排。
刘坤德当时感觉心很痛,不仅是因为眼前这种贫病交加的状态,而且对这一家庭未来的忧虑。父亲因病瘫痪,已经导致全家贫困;而孩子不能上学、工作,未来更难逃贫困的命运。实在看不到这家的出路在哪里?眼前的贫困,已经让全家手足无措;而更可怕的是失去了未来的希望,会让他们跌入更加痛苦的深渊。贫困“遗传”下去,岂不是再也走不出绝望的循环!
想到此,刘坤德实在坐不住了。王鹏部长也有同感,他对刘坤德说:“深圳是一座退役军人比较集中的城市,数量多达11万人,是你们2万基建工程兵人数的数倍。你们几位战友发起成立了关爱基金,帮助2万人中的困难户;而十万退役军人是更大战壕里的战友,能不能也对他们伸手帮助一把呢?”
刘坤德回答说:“您说得好啊。解放军是一个大家庭,不管是哪个兵种的退役老兵,都应该得到社会的关心,战友们更应该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
对如何帮助这一困难家庭,刘坤德当场提了几条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关爱行动基金会分工负责,迅速落实了几条措施:一是向市住建局申请到了一套2房1厅的保障性住房,租金千元以内;并由基金会出钱做了简单的装修,从而大大减轻了这家的负担。二是由基金会出钱雇请一位护工服务老人,将儿女们解救出来。三是帮助女儿找到新工作。四是为儿子在小区物业公司找了一份时间上有弹性的工作,既能适当照顾父亲,也能抽出一些时间坚持学习。经过这样安排,希望能够避免儿女们完全脱离社会,掐断贫困传递的链条。
这位老兵的新家安排好后,大家又去回访一次。大家高兴地看到家庭面貌彻底改变了,房间里的物品衣物摆放整齐,卫生打扫得比较干净,有了一种家的温馨氛围,老兵脸上有了笑容。
王鹏部长提到的关爱基金一事,是刘坤德退休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为社会做的奉献义举。2015年刘坤德捐款成立了“深圳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复明基金”,与市二院(原基建工程兵部队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等合作,为甘肃平凉、广东大埔和贵州黄平3个地区的400多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做眼科手术。
2023年的致敬退役军人关爱行动启动仪式上,沈远彪(左二)、刘坤德(右二)、黄干达(右一)为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捐赠善款。图片来源: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2018年刘坤德联合越众公司董事长应宪、翠林集团董事长王忠明、洲际通公司董事长黄干达等人,发起成立了“深圳市慈善会·关爱拓荒牛专项基金”,帮助基建工程兵老兵中的困难者。
2019年,刘坤德与易签链深圳科技公司董事长沈运彪等战友,发起成立了“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拓荒牛复明专项基金”,为基建工程兵老兵免费做白内障眼疾手术。
在看望患病老兵回来后,刘坤德的心久久不能平复,考虑如何按照王鹏部长的建议,扩大关爱基金的使用范围,从而能够更有效、更长久地帮助全市11万退役军人中的生活困难者。他再次联合沈远彪、黄干达、王忠明等,于2021年成立了“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基金运转良好,不断吸引一些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捐资、参加活动,将关爱的雨露撒向全市退役军人群体。
一次,关爱基金理事会在讨论困难的退役军人家庭情况时,刘坤德关注到了一位姓陈的退役军人家庭情况。这位退役军人原在一个野战部队防化连服役,几年前不幸去世,留下妻子和三个孩子,还要照顾三位老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一个军嫂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这样一个家庭的重担太不容易了。
刘坤德特别注意到孩子的上学问题。他建议基金会将孩子们的学费包下来。三个孩子的学杂费,加上每人每月600元生活费,一直供养到18岁总共需要10万元。刘坤德说:“钱要花在刀刃上。这10万元钱花得值,既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也防止这个家庭的贫困遗传下去。”这位军嫂姓张,她对得到关爱基金的帮助十分感恩。她说:“就是再困难也要把孩子们培育好,让他们长大之后去当兵,踏着父辈的脚印继续往前走”。
笔者与刘坤德比较熟悉。他是1966年首批基建工程兵组建时的第一批义务兵老兵,所以我们后入伍的兵都称他为“老班长”。部队集体转业后,他开始在市基建办、市住宅局等单位工作,后来调入省政府一个部门属下搞房地产,积累了第一桶金。如果论资产,在2万人战友中,他算不上“大富”之人;但要论做善事,他数一数二、无人能比。十几年里,他积极参与市关爱办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资助宣传拓荒牛精神、帮助有困难的战友,做了大量好事善事,先后捐出的善款超2000万元。对此战友们都十分感谢他,敬佩这种关爱奉献精神,上级组织也充分肯定他的贡献。2021年,他被评为“2021年深圳市最美退役军人”。2022年,广东省委宣传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授予刘坤德等十人“广东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笔者曾多次问过他做善事的体会。有一次他说:“部队培养我成长,特区给了我致富的机会。如果不参军入伍、不到深圳来,我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饮水不忘挖井人,做人不能忘本,要时时记着自己的初心。当兵的初心就是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现在自己有了一点力量,就应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还有一次他说:“中国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圳建设经济特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每一位战友都不能落下。”
远古时分,中国北冥有一只大鹏展翅起飞,击水三千里,扶摇九万里,气势磅礴飞到南海,栖息南海之滨化为大鹏半岛。40多年前,中华大地吹拂改革开放的东风,大鹏鸟凭借长风,轻展双翼,再次起飞,经济特区诞生。就在此时,一支队伍从天降,基建工程兵2万人来到鹏城,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官兵们披星戴月, 胼手胝足,挥洒热汗,青春闪光。荒山竹棚为家园,狂风暴雨迎考验,黄沙飞扬摆战场,高楼大厦立丰碑。
一手一脚耕耘热土,一砖一瓦建设新城,一支队伍与一座城市一同成长。
段亚兵
1951年出生,甘肃兰州人。1969 年入伍,曾任基建工程兵部队团政治处宣传股、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随部队抵深圳后,历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主任科员、办公室主任、文明办主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专著20本。其中有作品获奖,多本书中文章被一些报刊连载。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詹婉容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