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山海连城、繁花四季、科技感未来感十足是深圳形于外的城市气质;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是其成于内的文化精气神。
近年来,深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中大胆闯、大胆试,厚植文化沃土,涵养城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为深圳城市精神文明铺就鲜明的文化底色。
快马加鞭 文化事业向新向好
万丈高楼平地起,文化设施、街区作为城市文化体系的筋骨,最能直观展现其文化魅力。
深圳美术馆(新馆)展览不断,打造城市“美育课堂”;深圳图书馆北馆兼具高颜值与科技感,支撑“图书馆之城”建设……自去年底以来,深圳多个重大文化设施陆续投用或进入关键节点。
1月,深圳歌剧院项目开工,正式进入建设阶段,未来将为深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发挥积极作用;3月,深圳湾文化广场项目全面封顶,预计2025年建成投用;8月,湾区书城项目的全新品牌案名正式确定为“湾区之眼”,将于2024年底全面竣工落成,2025年开业。
一个世界级公共文化地标群逐渐成形,一张城市文化服务网络正在织密,为深圳惠民文化服务提供充足空间。如今,深圳已实现市、区、街道、社区4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846家公共图书馆(室)运营有序,319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遍布全市,“千馆之城”名副其实。
2022年,深圳编制出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配套标准,发布深圳市《文化馆服务规范》等4项标准,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体系。
如今,深圳读书月、海洋诗歌季、创意十二月、深圳设计周等品牌活动层出不穷,各类演出、展览、惠民课程不胜枚举。
与此同时,以《咏春》为代表的深圳原创文艺精品大量涌现,好评如潮;《熊出没》等系列电影票房长盛不衰,还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上映,展现出深圳文艺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不懈追求;关爱行动温暖航行20年,彰显城市文明底色……如今,深圳正步伐坚定,加快建设高质量文化强市。
枝繁叶茂 文化产业硕果累累
文化是一个城市独特的印记,文化产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深圳较早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目标,并出台系列文化产业政策。近年来,深圳坚持高位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谋划、精准发力,制定出台《深圳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数字创意产业集群的若干措施》等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深圳还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截至2023年底,深圳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逾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以创新为引擎,深圳通过挖掘具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和科技内涵,率先总结出“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模式并大力加以推动,使文化产业产值连年高速增长,成为城市支柱产业。
数据显示,20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年均15%以上的快速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6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750亿元,占GDP比重增长至8%左右。
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正是深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年恰逢文博会20周年,5天展会期间,交易额频频破纪录,不少企业签下千万元大单。“明年一定还来”成为众多参展商共同的心声。
20年来,文博会的展示规模从首届4.5万平方米增至16万平方米;线下展商数量从首届700多家增至3076家;参会国家和地区从首届10个增至108个;每年吸引海内外超10万种文化创意产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展示与交易,范围辐射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双星并耀谱新篇。连续两届在深圳举办的“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发出最强音,为文博会和深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文博会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工笔画”,描绘了深圳这座城市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也勾勒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景象。
乘风破浪 “文化出海”方兴未艾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出的最新成果。自2022年底首演、2023年3月拉开全国巡演大幕后,目前已在全球巡演208场,成为深圳“文化出海”的精彩缩影。
《咏春》融合“咏春拳+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诠释了新时代的东方之美,更展现中华文化气派以及追梦不止的深圳精神。
2023年9月,《咏春》在新加坡连演4场,效果非凡,在新加坡刮起一阵“文化旋风”。
2024年8月30日至9月7日,《咏春》远赴英国伦敦,在拥有300余年历史的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演出9天12场,在团组规模和演出场次上实现历史突破,刷新了中国舞剧在英演出的场次纪录。
就在上周,《咏春》在法国巴黎会议宫的4场演出圆满结束,又一次实现了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引发热烈反响。
值得一提的是,《咏春》以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赴海外演出,每一场都是当地观众自愿花“真金实银”买票走进剧院,演出现场盛况空前。英国《泰晤士报》、法国国家电视1台等海外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均给予好评。
乘势而上,砥砺前行。从新加坡到伦敦再到巴黎,《咏春》“文化出海”的成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深圳文化的创新底色。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防台风准备不用手忙脚乱,总有人琢磨出省时又管用的省心办法——或许你有快速封窗的懒人技巧,又或许你总结了台风天必囤清单……这些防台风的实用经验,都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本期话题】#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一定要专业吗?不,来鹏友圈放开“整活”,用夸张表情“追”台风走位、幽默语言输出硬核防台风知识,用有创意的方式解锁“台风预报员”新身份,让台风防灾知识悄悄“出圈”! 【本期话题】#台风预报员挑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挑战# 《等风来》 图一:9月22日17:40 听说有台风,我和妈妈去钱大妈囤点菜,谁知货架空空。 图二:18∶30 妈妈在网上订菜, 外卖小哥破天荒地隔了4小时送达,他们一定忙到飞起。 图三:22:00 家里的小猫咪不知道台风将至,惬意地趴着。 图四:9月23日8:00 因台风停课的我按部就班地居家学习。 图五:9:00 同学爸爸发了一个视频,不知哪里来的猴子爬到了闹市区的一棵树上,它是不是也预感到台风将至? 图六:11:30 在家,我也要开启我热爱的体育时间。 这是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一位小学生“等风来”的日常。🙃🙃🙃 未完待续。
00:11
9月24日,1000多名深圳中学生在“桦加沙”台风袭粤前夕抵达长沙铜官窑,充分利用了台风假期进行研学和社会实践活动。#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读特小记者# #台风预报员挑战#
00:05
百度智能云“AI创投加速计划”首站落地深圳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