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深圳理工大学校园内紫色旌旗飞扬,师生们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在庆祝国庆节到来之际,深圳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揭牌之际,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不是建立时间的“新”,而是发展模式的“新”、发展内涵的“新”,深圳理工要紧紧围绕“国家所急、地方所需、自身所能”,肩负新使命、迎接新挑战,在深圳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努力把学校办成深圳人民、全国人民都满意的学校。
回应国家之期社会之盼人民之需
樊建平说:“可以不争第一,但一定要做唯一。”
深圳理工出生自带流量,亮相即显不凡,成为深圳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精彩缩影。在筹建中,学校被允许在基础学科、前沿学科及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少数关键学科,同步推进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设置和学位授予点建设。
樊建平表示,在深圳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既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需要,也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优化广东省、深圳市高等教育布局的需要,还是应对严峻复杂国际形势,提升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能力的需要。另外,面对每年大批学子出国留学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高水平快速建设属于自己的、比肩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是人民群众非常迫切且真实的需求。“我们要提供比世界一流理工大学更优质的教育,努力把更多人才留在中国!”据透露,深圳理工计划明年将启动全国招生。
“未来的学生不是批量化生产的螺丝钉,而是发动机、小火苗。为此,我们建设深圳理工既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也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重点解决好重塑现代大学精神、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等挑战,努力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以解决‘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樊建平介绍,深圳理工聚焦打造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一体设计的生态闭环,在深化“四链融合”视角下,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作为桥梁和纽带,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平台、孵化器、产业园、基金作为重要基础,“六位一体”建设专业学院,有助于培养出一流实战型拔尖创新人才、协同攻关关键共性“卡脖子”技术、加速前沿技术产业化,服务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国际一流人才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作为深圳目前最“新”的高校,在近日发布的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中,深圳理工33位学者登榜,表现不俗。据悉,六年筹备期间,深圳理工聚集了14位全职海内外院士、88名国家级高层人才,且在其长聘教师中,91%已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成建制引进了9支海外创新团队;另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中,45 岁以下青年教师 210人占比75%,90后青年科学家赵佳伟教授,全球首次发现白血病全新遗传致病因子,相关成果于2024年初刊发于《细胞》。
无独有偶,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公布,深圳理工首次以法人单位身份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22项、获资助9项,资助率超四成;牵头联合申报且获批4项,直接经费总计近千万元。
深圳理工建设发展的过程,一直与深圳这座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就。
“深圳理工是融入深圳城市血脉的大学,是一所继承特区改革基因的大学,自带中国科学院‘开展建制化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作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创院院长,樊建平在深圳理工筹建规划时就已提出,我国已进入从工业化后期向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转型的关键时期,交叉布局前沿学科,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大学建设中,将国际化的制度、学科建设以及开放包容的办学环境,都作为引才、留才的重要抓手。
樊建平提出,要坚持“小而精”办学,不求多但求精、不求全但求强。为此,深圳理工“无理无工”不设理学院、工学院,而是全面打破学科界限和壁垒,围绕生命健康、脑科学、碳中和、粮食安全、算力微电子、先进材料等前沿领域,紧贴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深圳20+8产业布局,设立了7个极具交叉性、前沿性的专业学院,以及一批新型研究院,未来有望让研究院直接变成企业,还将深耕深空、深地、深海等领域。
据透露,目前深圳理工已经组建了细胞与基因技术研究院和未来农业研究院,并已逐步启动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研究院的筹备工作。
大学是发动机,让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长出来”
“深圳理工大学更像一个‘家’,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业,都充分考虑到了我们的需要。”今年,深圳理工首届本科生创造了最高分664分、最低分624分,最低分超本科线182分的优异成绩,这些坚定选择了深圳理工的学子还惊讶地发现,学校每月还发放约600元津贴,一年总额不仅将超越学费,甚至还有盈余。有学生介绍,9月19日学校启动“曙光1000跑步计划”,倡导“四年跑步1000个小时,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让同学们都摩拳擦掌,激情满怀。
令本科生目不暇接的不止于此:拥有独立院落的“书院”,混专业社群,豪华健身房、专属小食堂;“学科+素质教育”两张成绩单,“学院+研究院+书院”协同育人,“每周4天上课+1天科研实践”;大一在三类实验室轮转受训,大二根据兴趣确定专业,大三自主选择“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实施“分轨”培养,大四开启科研实践、产业实习、创新创业……每一样都区别于传统大学,别致新颖,更符合当下市场需要。
樊建平还提出,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为此,深圳理工既是一座“大学校园”,也是一座开放的“社区公园”,更是一座可以汇聚科技、产业、人才的创新社群。
9月中旬,深圳理工刚刚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科普开放日”,吸引数千名市民一同到校园里探索科学的奥秘……樊建平还有很多大胆的想法:“很多世界一流大学本身就是‘一座城镇’,是科研、文化、思维的发源地。为此,我们说的‘国际化’‘开放式’也是一种社群凝聚方式,校园里可以增加几个‘好饭馆’,让各行各业、各级各类人才都乐于主动汇聚到这里,激发出新思想、新创意、新发明、新技术、新产业,不走寻常路,一起‘疯狂’、一起‘挑战’,共同推动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边界。”
编辑 李璐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