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教育部正式批复设立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深理工),这座筹建了近6年的大学终于“呱呱落地”。近些年,深圳的高校“版图”不断扩大,全国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层出不穷,破土而出的深理工如何定位自己 ,又将如何特色发展?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说:“在深圳这个先行先试的地方, 我们希望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趟出一条新路, 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愿景。”
新路径:
一流科研机构建一流大学
“建设一流理工大学, 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迫切的。”樊建平说,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理工科大学的建设, 很大原因是理工科大学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 、综合实力等密切相关。我国要正视与发达国家在一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上, 特别是在 STEM 方面的差距,必须“逼迫”自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近年来,以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 西湖大学等为代表的新型理工科大学迅速崛起,令人耳目一新。深理工如何走出与他们不同的发展之路?樊建平表示:“国家积极兴建新型理工科大学,就是希望这些学校能探索出高等教育发展一个新模式,能够搅动原有大学的池水,互相激励和竞争,最终达到全国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建设深圳理工大学这个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最重要意义。而且,我们走的是依托一流科研机构来建一流大学的路径,这是和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要区别之一。而这种办学路径,也正是一些国际一流大学所采用的发展模式,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林肯实验室 、芝加哥大学和费米实验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 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也正是因为深理工是基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 ”) 来建设的,所以这所全新的大学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有着雄厚的“家底”。据樊建平介绍,深圳先进院自成立之初就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 并确定了全球招聘的策略,建设了一支国际化科研团队,目前已有 77 人入选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理工也依然坚持这一策略,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学校邀请赵伟来担任筹备办副主任。他不仅在美国做过大学校领导,还担任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分部主任, 而且是澳门大学第八任校长。各个学院的师资也是“大咖如云”,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邀请了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潘毅院士;生命健康学院邀请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王玉田院士;药学院邀请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陈有海院士……这深理工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全球的高端顶尖人才。目前,深理工已集聚了一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长聘教师中有41人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可以说,建立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是我们建立深圳理工大学的基石。”樊建平说。
新探索: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依托深圳先进院来办学的另一大“先天优势”,是深理工甫一“诞生”,就可以走一条“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道路。
深圳先进院现在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 、定量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集成电路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 新中心、国家智能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筹>、 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等,在樊建平看来,这些都是深理工得天独厚的资源。
为什么要提出“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办大学 ”的思路?樊建平认为,这是学校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难题、直面大学生“就业挑战”的举措。他说:“深圳先进院定位工业研究院,至今已累计孵化了近 2000 家企业,其中不乏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深圳理工大学在深圳先进院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继承了其优质丰厚的产教资源,学校周边不仅有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孵化器,还有类脑智能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等,这种资源优势、地缘优势,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入学时就与产业亲密接触 、共同成长。”
“我根本不用担心首届学生的就业问题”,樊建平半开玩笑地说。这固然是因为首届学生的数量不会很多,但更多的底气是来自于对深理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自信。他表示,深理工首批设立的7个学院包括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与深圳提出的“20+8 ”产业集群相向而行,可大力保障其亟需的人才供给, 可以说是“融城融湾 ”的典型代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于深圳理工大学的建设非常重要,是检验我们能否成功的一个标准, 也是学生未来成才的基石所在。”樊建平说,“我们希望把深圳理工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里的一所胸怀宽广、开放的大学。”
新模式:
学科交叉+书院制
中国现有近3000所高校,绝大部分都是传统高校,里面有不少理工科大学,设有各类理学院、工学院。作为一所全新的大学,深理工要走的,却是一条全新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据悉,深理工并不设置传统的理学院、工学院,而是坚持 “学科交叉建专业 ”的办学特色,各个学院也都是学科交叉的。比如生命健康学院,设有4个系, 分别是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系 、智能交叉科学中心、精神健康与公共卫生系,主要进行脑科学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学生需要学的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多个种类,而这在传统专业里几乎是不存在的。谈及这一探索,樊建平表示:“一方面,深圳理工大学避免和已有理工科大学进行无谓的同质化竞争;另一 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在学科交叉领域走出一条新路,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培养一大批国家所亟需的复合型人才。”未来,深圳理工大学还将建设深空学院、深海学院等,通过培养相关领域高端人才, 助力国家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
走在深理工的校园里,“袁庚书院 ”的名字赫然映入眼帘。顾名思义,这是一座以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为特色的书院,与以传承科学家精神为特色的“曙光书院 ”相辅相成,比翼齐飞。
什么是书院?为什么要书院制培养人才?樊建平表示,深理工坚持“三院一体育人才 ”。所谓“三院 ”,就是学院、研究院和书院 ,学院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 研究院以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强大的产业资源提供实习实践支持;书院则侧重学生 综合素质发展, 打造“一站式 ”社区。其中,书院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 4 年时间,实现学生的全人格发展。简单来说, 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关注学习,也要关注文化礼仪,还要树立大格局观、科学的世界观等,提升学生家国情怀、批判思维 、 自我探索、文化修养、服务社会、心理 健康、身体素质和人际关系等“八大核心能力 ”。樊建平表示:“未来,我们会建设更多书院,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和辅导师‘三导师制 ’等创新性举措,希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高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型现代住宿式书院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