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理工大学,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说是非常迫切的。当前,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一些产业链上、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竞争得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STEM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必须逼迫自己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施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历时近6年筹建,这所“中科系”高校——深圳理工大学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近日,围绕外界关注的话题,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学校计划10年建成“深圳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年建成“中国的‘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
“科教融汇”办新型大学 “融城融湾”育湾区人才
“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理工科大学的建设,很大原因是理工科大学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等密切相关。”樊建平提出,国家仍在新建一批理工科大学的主要原因在于,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搅动原有大学的“一池春水”,通过互相激励竞争,最终达到全国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的目的——“这也是我们建设深理工这个新型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意义。”
樊建平认为,深理工与其他大学建设路径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下文简称“深圳先进院”)等一流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而这也正是一些国际一流大学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如麻省理工学院与林肯实验室、芝加哥大学与费米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选择在深圳这个先行先试的地方开疆拓土,我们希望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蹚出一条新路,这也是我们的使命和愿景。”
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深理工虽然号称是理工大学,但并未像传统的大学一样设置理学院、工学院,而是期待在学科交叉领域走出一条不平凡的新路。据介绍,深理工首批设立了七个专业学院,包括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与深圳“20+8”产业集群相向而行,瞄准大湾区建设亟需的人才供给。
“每个学院的专业设置也别具一格,例如,生命健康学院设有四个系,分别为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系、智能交叉科学中心、精神健康与公共卫生系,主要从事脑科学相关人才培养工作。”樊建平透露,未来深理工还要建设深空学院、深海学院、未来医学院、商业科技学院等。
组建一支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
深圳先进院成立至今18年里,累计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超200亿元、申请专利超1.5万件,授权专利6111件,PCT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排名全球高校院所第一;累计发表论文超1.8万篇;累计孵化企业近2000家;国家级人才150余人,海归近1000人,77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樊建平认为,深圳先进院所取得的成绩,根源在于成立之初就立足于建设一支国际化团队,而这一经验和成果在深理工建设上得到了进一步弘扬。“打造一支国际化师资队伍,是建立深圳理工大学的基石。一方面,是要继承发达国家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和高度,先学好成功的大学治理模式、优秀的大学文化,再结合中国国情、深圳特色,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另一方面,旨在未雨绸缪避免深理工的学科老化,深理工走交叉学科、世界前沿的专业方向,需要全球视野、前沿技术,没有国际化的人才支撑只能是无本之源、无稽之谈。”
据介绍,深理工筹备办副主任赵伟,不仅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还曾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分部主任、澳门大学第八任校长。另外,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潘毅出任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出任生命健康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陈有海出任药学院院长,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合成生物学战略专家张先恩出任合成生物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出任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名誉院长,龙芯CPU、海光CPU、象帝先GPU创始人唐志敏出任算力微电子学院院长……目前,深理工已集聚了一支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长聘教师中有41人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3位外国专家入选中国政府友谊奖。
建一个学院 成一流学科 强一片产业
“为什么深圳理工大学要强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樊建平认为,一所大学不仅可以依托这些平台参与国家层面的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学生也有机会尽早接触科学研究,投身重大科研建设,与老师一起更好地发挥科研国家队的科技创新能力。据介绍,目前,深圳先进院牵头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即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定量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牵头三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即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极具稀缺性。
“ 我们希望把深理工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里的一所胸怀宽广、开放的大学,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成为培养未来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创新企业家的‘摇篮’。”
樊建平表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就要让教学、科研瞄准产业。深圳先进院定位工业研究院,至今已累计孵化了近2000家企业。而且,深理工周边不仅有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孵化器,还有类脑智能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等,这些资源与地缘优势,可以让学生一入学就在“基础研发-技术攻关-产业反哺-基础研发”的人才培养闭环生态体系中成长。
“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协同育人
“学生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一路刷题、打怪,到了大学,社会希望他们突然长大,在思想健康和身心健康方面,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高尚品格的社会人。大学应该怎么办,才能补齐基础教育的短板?”樊建平提出,“书院制”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式。深圳理工大学坚持“三院一体”育人才,通过打破传统院系的物理空间分割,实现“三院”即“学院+研究院+书院”协同育人。
深理工目前已建成传承科学精神的“曙光书院”和弘扬深圳精神的“袁庚书院”两大书院。学院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院以科研平台和产业资源提供实习、实践支持,书院则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一站式”社区。“书院”实行本科生学术导师、行业导师和辅导师“三导师制”,旨在能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中国高校实际情况的“创新型现代住宿式书院制度”。
同时,深理工还设立“分轨培养”的教学体系,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即大一以书院为建制开展通识教育,并在3个不同类型的实验室轮转,大二确定专业,大三实施“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分轨培养,大四开展科研实践、产业实习、创新创业等。每周学生4天上课、1天在实验室里科研实践,拥有学术教育、素质教育2张“成绩单”。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同一间宿舍里,有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层甚至同一间办公室里,不同学院、专业的教师一起交流;辅导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加之学术导师、行业导师的带领,师生们很容易从资源互补的实践角度,成功组建项目‘团队’,甚至构建出一家企业的‘雏形’。”樊建平介绍,“书院”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4年时间,实现学生的全人格发展。简单来说,要让学生不仅关注学习,也要关注文化礼仪,还要树立大格局观、科学的世界观等,提升家国情怀、批判思维、自我探索、文化修养、服务社会、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和人际关系等“八大核心能力”——总而言之,就是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据介绍,深理工在筹建期间,已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QS前100的高校累计联合培养硕士1300多名,博士400多名,75%的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其中,深理工-南科大首届联合培养硕士毕业生就业升学率100%,1/3前往华为、中兴等高新企业工作,其余前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学校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防台风准备不用手忙脚乱,总有人琢磨出省时又管用的省心办法——或许你有快速封窗的懒人技巧,又或许你总结了台风天必囤清单……这些防台风的实用经验,都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本期话题】#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一定要专业吗?不,来鹏友圈放开“整活”,用夸张表情“追”台风走位、幽默语言输出硬核防台风知识,用有创意的方式解锁“台风预报员”新身份,让台风防灾知识悄悄“出圈”! 【本期话题】#台风预报员挑战# 【活动礼品】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参与形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发布视频动态(视频为mov或mp4格式),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5位用户送上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台风预报员挑战# 《等风来》 图一:9月22日17:40 听说有台风,我和妈妈去钱大妈囤点菜,谁知货架空空。 图二:18∶30 妈妈在网上订菜, 外卖小哥破天荒地隔了4小时送达,他们一定忙到飞起。 图三:22:00 家里的小猫咪不知道台风将至,惬意地趴着。 图四:9月23日8:00 因台风停课的我按部就班地居家学习。 图五:9:00 同学爸爸发了一个视频,不知哪里来的猴子爬到了闹市区的一棵树上,它是不是也预感到台风将至? 图六:11:30 在家,我也要开启我热爱的体育时间。 这是台风“桦加沙”来临前,一位小学生“等风来”的日常。🙃🙃🙃 未完待续。
00:10
秋风🌺
#南山志愿者读特小记者站##防台风准备大作战# 被台风卷走的作文 我不耐烦地转着笔,远方的海面很平静,但台风“桦加沙”正在肆意玩耍,我坐在书桌旁,定定望着窗外叶子被雨水打落,悠悠地漂浮在水坑上。 突然世界暗了下来,我猛地抬起头站起身,远方的海浪,不,是海啸遮住了太阳,台风拍打着我的后背,向我炫耀着它的合作伙伴。“砰”海浪撞击着窗户,随后玻璃破碎发出清脆一响。紧接着又是一个大浪,我被冲出房间,台风仍未停止,那气势像是要带领大海攻下城市,我扑腾了几下,耳朵已听不清声音,嗓子被海盐咸得只发出几声嘶哑的“救命”便昏了过去。 台风带着一片树叶把我唤醒,我睁开眼,把手中的树叶拍掉。我浑身都湿透了,海浪送我来到了一个酒店房间,水的高度已经开始了上升,倾盆大雨,寒风刺骨。我找到几个面包与两瓶水,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不久,水已没过我的小腿,我朝窗外望了望:“10…10楼!”我试图开门,但外面流进的水告诉了我答案…… 我抓住水管,试图呼喊救援,可细密的大雨和呼呼的台风,让我无法分清方向。我缓缓向上爬去,台风调皮地跑过,让水管突然松动,我赶忙一蹬,一抓,跃到了另一边。手已经磨出了血,汗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我想放开手,原本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啊,可望向水面,那双充满生存希望的眼睛骗不了自己。 我笑了。 在楼顶上,我望着天空,水面停在了楼顶,台风也停了。我起身呼唤:“有没有人?”可无人回应,一阵大风吹过嘲笑着看蝼蚁苦苦生存,却发现无一人的样子,“人呢?我活下来了,好不容易活下来啊…” 我哭了,撕心裂肺,不,我又笑了。 突然一个巨浪朝我扑来,窒息感涌向我,我望着那束阳光,可惜再也见不到了。“一百分!真棒!”那是我第一次考一百分;“恭喜啊。”那是我获得运动会奖牌…据说人在死前会看到自己一生的走马灯。最后画面定格在窗前,台风似乎走了…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