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画家王薇华个展“知·否”,目前在外滩百年老建筑上海和平饭店南楼五楼展出,引来大批学者、画家和观众。
开幕现场
王薇华的水彩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不仅有着油画的质感,而且有着对女性主义的思考。其作品近年来在全国各种展览中展出、获奖,画作已有很强的辨识度。王薇华告诉记者,1990年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不久就结婚生子。身为妻子和母亲,她把人生中最黄金的二十多年给了家庭和教学事业,可是内心深处一直存着拿起画笔的梦想。在陪着孩子成长过程中,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每次看到大师作品,她总会产生绘画的极大冲动。
画家王薇华
一直到孩子上了大学,她才终于有时间重新拿起画笔作画,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内心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在这九年中喷薄而出,水彩、版画作品源源不断。年过半百,她终于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时刻,作品也频频入选各种画展。
她坦言,自己早期的作品比较传统,主要是表现水彩的水色灵动。后来,现代主义画家如毕加索马蒂斯的画作成为绘画养分,紧接着她创作了一批具有立体主义倾向人物画和抽象绘画,同时不断做新的实验和尝试,打破水彩的标签——透明飘逸。比如静物器皿系列,厚重朴实,肌理丰富。这一系列中的作品《光影下的器皿》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首届中国水彩静物展”,并荣获中国美协入会资格奖,这是当次展览的最高奖项。
展厅
近几年,除了技巧,她开始用更多时间挖掘女性主题,创作了一批当代女性题材的作品。作为在中国年轻活力的城市深圳生活了半辈子的女性,她对女性这个群体深有体会——她们为工作和家庭付出,她们却依旧心怀梦想,渴望实现自我。因此,王薇华力求在作品中展现当代女性的温柔,温柔中的迷茫,迷茫中的倔强。
观众看展
除了女性题材,王薇华此次展出的几幅作品,让上海观众忍俊不禁,纷纷在作品前辨认,她到底画中隐藏了什么上海方言。王薇华说:“我一直希望能够把中国书法,文字元素融合到我的艺术创作中”。
观众看展
王薇华父母是苏州人,从小耳语目染,她爱上吴侬软语,后来到上海读大学,也爱上了上海话。可是她发现如今能讲沪语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她认为,上海方言是上海文化的一部分,需要保留和发扬。所以借这次来上海举办展览,探索创作了几幅以上海方言为载体的抽象画。她选择了“灵光”、“来噻”、“扎劲”这些代表性、好口彩的上海方言,将文字若隐若现的排列在抽象色块当中,十分有趣。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的孙乃树教授认为,王薇华创作方向是正确的,为当代艺术领域增添了多元色彩。
艺术家王薇华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平龙交流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水彩画家平龙高度评价了作品,他说:“展览的绘画远远脱离了传统的样式,背后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特殊理解。非常开心看到王薇华作品这种好的转型样式,这也带给我们这一代人思考如何蜕变和自省的启示。”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邬晓莉告诉记者,今年三月,在深圳湾厦艺术中心举办王薇华首次个展“止·否”,反响热烈。事隔半年,来到上海举办个展“知·否”,是“止·否”的姊妹篇。两次画展,都能体现出画家内心的自由和洒脱,她用画笔无拘无束展示美、展示当代女性的内心,展示她对生活的理解,这一切,与上海外滩和平饭店五楼的艺术空间内在气质十分契合。
据悉,该展将持续至于10月底,观众可前往观看。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