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鲜艳的丙烯画和空灵的油画碰撞,会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1月13日下午,由现代设计教育奠基人王受之、美术教育家吴小燕联袂举办的双个展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巢美术馆开幕,吸引了数百位专业画家、美术爱好者及观众前来观展,现场火爆。现场展出的30多幅寓意深刻的画作,融合了创作者对各种灵感的呈现捕捉和对世界幻象的深层思考及提炼,引领观众走近艺术家,通过艺术家的思维和视角,认识世界之美。
画展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王受之创作的以“山石氤氲”为主题的14幅丙烯画作。作品以传统山水的意境,盘桓峭壁、水雾氤氲的山石作品,将传统画论二十四品精神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色彩鲜艳的丙烯颜料,赋予了画作时而热烈奔放、时而苍劲嶙峋的高饱和度和对比感,山、石头、树木在创作者的笔下,以一种蓬勃释放的生命力呈现于时空之中,展示了强烈的个性和存在。再往里走,便是他另一风格的系列版画,共有9幅,笔触苍劲,主题隽永,表达了人和动物、人和自然的关系。
王受之在上海科技大学担任创意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平常工作繁忙、时间碎片化。他告诉记者,创作这批画正值疫情期间,疫情使他被“关”在工作室,反而成就了他集中享受创作的时间,因此他“画起来很痛快”,有一种写书法的流畅感觉,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自我抒发。在创作时,他自由地放任丙烯的特性,笔和色的使用都比较火爆,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作为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之一,王受之曾旅任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教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生导师。他多年来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澳门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担任研究生导师,其《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等著作在中国两岸三地具有很大的学术影响。学贯中西的他,擅长用西方抽象画诠释中国传统画论,使得画作拥有中西方合璧兼容的意味。
王受之为观众签名
在画展最里头,陈列的是美术教育家吴小燕主题为“迁流与永恒·白驹过隙”的个展。2019 年末,从艺40年的吴小燕首次举办个人画展“迁流与永恒”,既是她多年艺术造诣厚积薄发的呈现,又标志着她从美术教育家、艺术家往策展人的身份转变。至今,“迁流与永恒”已连续举办四届。此次个展突出核心视觉符号“马”,吴小燕试图表达一个共同主题:对时空的探讨和思考。
吴小燕和她的作品
在画展中,这些形式变化多样的马有抽象也有具象。这次展出的“白驹过隙”共有11件作品,均为2023年新作,其中有去西藏雪山绘制的画作,也有不少折射的是吴小燕儿时的梦境。与以往相对写实、立体透视、流体画等创作手法不同的是,在创作这批作品时,吴小燕尝试忘记技法。“我大胆采用了泼彩的方法,直接把颜料随心所欲泼在纸上,我自己也无法预测这张纸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先有色彩,再有造型。这些一刹那间的画作,产生了偶然的效果和无限的可变性,且不可复制、不可重复。”
吴小燕也是资历颇深的美术教育家。她是小燕画院创始人,是艺术家、策划人,还是广东省少儿艺委会委员,广东省陶瓷艺委会委员,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文化专家组专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吴小燕在国内外组织策划了多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1988年获得版画鲁迅纪念奖章,2019年2月在法国大皇宫参加法国独立沙龙展,2019年5月参加法国卢浮宫卡鲁赛尔厅艺术展等。
策展人、文化学者韩望喜博士将此次画展的主题取名为“白驹过隙”,寓意取自《庄子》。白马源自东方的生命意识,见证转瞬即逝的美,由内向外充盈着强烈的情感和张力。韩望喜认为,三年的疫情如白驹过隙,看似漫长但转瞬即逝,人生也是一样,人生的意义是把自己人生的感悟表达出来,而作品更是艺术家内在情感的表达。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庞贝表示,“以油画等西洋技法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符号,如山石的色块、冲击力,白马时空的流动感,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共同呈现的美感都是一种很独特的表达。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一种稀缺性的文化,只有这样,作为现代感的艺术才会具有价值感,也能超越地域为观众读者所接受。”
“创作这些画就是把自己的情感、对社会的认知、内心的能量表达出来,把不同的话语展现出来,通过展览,遇见各位专业的朋友,遇见未来的人才,也让大家更好地遇见自己。”吴小燕表示,赶在过年之前举办画展,也是希望通过展览,给深圳的文化艺术带来新的面貌、新的力量。希望深圳这个包容的城市、热爱艺术的城市、有追求的城市,有更多的人喜欢艺术。
此次展览由文化学者韩望喜担任策展人,小燕画院、巢空间、国际小燕等主办,展览将持续到今年3月结束。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