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实践新理论 |理论周刊

章平 涂梦娟
2024-09-24 12:35
收录于专题:理论周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一方面,经济特区要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先行示范引领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落实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亮丽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相继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成就举世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当前,深圳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牵引,奋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使命艰巨。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目标定位,要求经济特区率先实践探索与先行示范的制度创新。二是全面扩大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经济特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使命。三是打破西方现代化的迷思,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经验以及以此为基石蹚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经验”。

1

经济特区建设的中国经验

如果说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担当与使命,那么兴办经济特区则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为实践这一伟大探寻的伟大创造。甚至可以说,没有经济特区的兴办,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没有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就没有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以经济特区的兴办与发展为起点和实践路径,推动中国从“单一政策增长极”带动的非均衡发展升级为“多维经济增长极”辐射的区域协同发展,从而实现从非均衡向均衡的发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形成了包括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经济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科技园区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广义经济特区体系。国内经济特区(各类园区、出口保税区和自贸区等等)已经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2

新时代经济特区的新实践和新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济特区在更高起点上再出发,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征程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下,经济特区被赋予更高的战略定位、更明确的发展方位以及更重大的使命担当。新时代赋予经济特区新的使命和挑战,经济特区制度创新与改革重点更多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历史使命”,经济特区要寻找新的方位,把握好新的战略定位,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和实干家。

从2013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10年分批次批准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按照“点(上海)—线(东南沿海)—面(中西部沿江沿边)”的基本发展格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沿海沿江沿边陆海统筹的开放态势,推动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

赋予海南经济特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定位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实施全国独有的“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着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将全岛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功能区,各自结合实际,侧重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借助自贸港政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支持深圳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重要通道,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好发挥龙头辐射作用,打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窗口。

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为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作贡献。

无论是经济特区、还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等,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使命的“政策实验室”,从而都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意图的一项制度安排。

一方面,经济特区要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先行示范引领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落实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3

经济特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走向世界

在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在逻辑关系,明确经济特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才能在一系列时代之问中交出满意答卷,实现新时代经济特区的先行示范与建设引领作用。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经济特区需要重新找准在世界发展中定位。国际循环不仅仅是外国企业“走进来”,更需要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经济特区的中国经验,也可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载体、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走出去”。一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分享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实践和理论;二是通过智库为发展中国家举办经济特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走出经济特区“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三是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主,以境外经贸合作区这一经济特区新形式,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企业和中国经验“抱团出海”,促进当地就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共享特区经验、管理模式,进一步助力东道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章平: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涂梦娟: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章平 涂梦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