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敦煌遇到年轻的深圳,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9月23日,“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敦煌壁画数字艺术大型公益展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开幕式。本次展览将莫高窟从敦煌“搬到”深圳,带来了4座1:1还原洞窟,5尊经典佛像,40余幅敦煌高清壁画等,用数字化技术重新诠释千年敦煌的文化魅力,带给观众“沉浸式入窟”体验。据悉,展览将于9月24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展期两个月,并向公众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展览以“敦煌美学与世界的连接”为主题。
神秘洞窟“闪现”深圳
敦煌壁画又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上的百科全书”,本次展览精选了4座经典洞窟,分别是第428窟、第285窟、第3窟、藏经洞。值得一提的是,第285窟和第3窟在敦煌均为不对外开放洞窟,而展览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洞窟进行了1:1还原,观众可近距离打卡,沉浸式体验,过足眼瘾。
这些不对外开放的神秘洞窟,有何特别之处?据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介绍,西魏第285窟也被称为“万神殿”,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其内容丰富,既有佛、菩萨、飞天、力士等,又有伏羲、女娲、雷神、雨神、婆罗门教诸神、西方的日月神等中西方不同的神灵。“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可以说第285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
沉浸式体验西魏第285窟。
第285窟又被称为“万神殿”。
元代第3窟则将“千手千眼观音”描绘入微,是莫高窟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俗称“观音洞”。此窟同样是莫高窟艺术最精华的洞窟之一,画于洞窟中的千手观音经变、白衣观音、飞天,都堪称精品杰作。
元代第3窟俗称“观音洞”。
数字科技“复刻”经典
将莫高窟“搬到”深圳,展览是如何做到的?这要归功于敦煌研究院对数字化技术将近40年的探索。张元林告诉读特新闻记者,壁画随着时光的流逝,会产生不可逆的变化,而数字化技术能够完整地保存壁画的数字信息,同时高清的数字化资源,也能让莫高窟走出敦煌,走到深圳,走到世界各地。
高清还原经典壁画。
观众可近距离打卡体验。
1:1复刻的背后是大量的采集和拼接工作。据张元林介绍,以西魏第285窟为例,尽管洞窟面积仅有约40平方米,但壁画面积可达200平方米。“就像拍电影一样,复刻一座洞窟,需要用高清数码相机,一帧一帧对上千个区域进行数字化采集,再通过三维建模,在真实尺寸上进行拼接,这个过程可能要延续好几年的时间。”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在开幕式上表示,数字敦煌是敦煌研究院多年来采用科技手段保护敦煌石窟所探索出的一项系统工程,已形成一套关键技术,通过科技与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展示敦煌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手机拍摄可体验立体洞窟。
当敦煌“遇见”深圳
此次敦煌壁画数字艺术展选在深圳举办,有何特殊意义?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颜为昕在开幕式上表示,在深圳这样一座年轻、包容的城市,将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敦煌文明通过数字化方式重新表达,能够激发市民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当代性认知。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王海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带来的部分洞窟及壁画达到了研究级别,个别展品此前从未对外展出过,希望通过展览带领大湾区的观众溯洄超时空文化盛宴,体验敦煌艺术文明之美。
据悉,本次展览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主办,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华人传承专项基金、京湾文化产业(深圳)有限公司承办,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协办。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郑蔚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