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赴西藏支教,以三尺讲台托起大山学子的求学梦;远往西北种树,用一锹一铲改变荒凉沙漠的面貌;深入喀什建棚,以智慧农业提升特色作物的品质;扎根乡村发展,用前瞻性战略助力基层人才的培养……
从校园到职场,从产品经理到战略分析师,变的是身份和职位,不变的是对公益梦的坚守和追求。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部战略分析师张鹤仪把自己的青春与行动化作火炬,点燃爱好与工作相结合的公益梦。
“将公益爱好与工作相结合,能更有效地提升我的能力,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充电的方式。”张鹤仪说。
深喀联动 让“盐碱地”变“致富滩”
走在喀什阿瓦提乡的公路上,两旁的种植大棚鳞次栉比,大棚内种植的番茄和黄瓜,已成为当地种植户的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其中,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喀什市人民政府、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共同发起的日光温室智能化改造公益项目也坐落于此。
张鹤仪介绍,腾讯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善传统大棚的农业种植技术,在设施设备、种植方式、技术指导等方面全程参与,希望能提高当地农作物生产效率,造福当地百姓。
“项目的背后是具体的人,是鲜活的、真实存在的。”在推进过程中,张鹤仪明白了,公益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
项目开展后不久,当地00后小伙麦尔旦·米吉提在2023年8月承包了800平温室大棚,用来种植水果黄瓜。张鹤仪以及团队的小伙伴也能察觉到,乡里的父老乡亲,都在暗地观望着麦尔旦·米吉提此次“种瓜”之旅。
时间转眼来到了9月份,大棚内8月种植的水果黄瓜进入了采摘期,采摘首日就收获了300公斤,卖了2000多块钱,麦尔旦·米吉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麦尔旦·米吉提成了当地人中率先“吃螃蟹的人”,此番成果预示着项目的实施切实为老百姓带来了帮助,这对张鹤仪及其团队成员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强心剂。张鹤仪表示,自2023年7月项目启动以来,喀什日光温室智能化改造公益项目已在深喀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完成了20座日光温室的智能化改造,预计还将会在喀什市完成大约100座设施大棚的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环境控制改造、智能水肥控制改造,应用智能控制系统,可助力传统日光温室产量提升50%—200%,水肥投入、劳动投入减少20%—30%。
除了提高产量和效率外,张鹤仪正在思考,如何将当地的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让大家都能吃上新鲜美味的喀什美食。
“在未来,希望和团队一起,借助腾讯作为互联网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渠道资源、流量资源等,改善农业相关的社会问题。”张鹤仪期待,借助深喀联动的契机,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去改善农业相关问题,让社会发展更加美好。
“做公益,是对自己的一种滋养”
2013年,张鹤仪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就读本科,大一的暑假,她跟随志愿者团队前往西藏冷达乡中心小学,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生活。
当时,张鹤仪从上海乘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抵达拉萨,再乘坐8个多小时的大巴前往加查县,而从加查县到冷达乡还需要约4小时的车程。“一早启程,历经几番周转,才到达冷达乡。”张鹤仪笑称,当时还小,就是想去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支教,起初并没有觉得条件有多艰苦。
“接触公益的第一步免不了带上一层浪漫色彩,这并不是件坏事。西藏支教这段经历,让我们在大山里有机会完全沉浸其中,做一件事情,这对自己也是一种滋养。”张鹤仪认为,这段支教经历像一个阀门,开启了公益之路,也为之后的职业选择埋下伏笔。
2019年,张鹤仪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便来到了腾讯产品经理培训生项目,经过两年轮岗后,张鹤仪选择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可持续社会价值部,“希望把做公益这个爱好变成工作,也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看到在一个商业组织内,决策是怎么产生的。”张鹤仪笑着说。
进入可持续社会价值部后,张鹤仪和团队小伙伴历时近一年,上线了分分捐项目,还深入各地农村,探索乡村人才培训机制,挖掘各地乡村文旅资源。
“面对着最直接、最共同的社会问题,战略分析的角色像一团柔软可用的材料,在局势尚不明朗时,先行一步探探战场,做好分析工作,摸着石头先过河;在产品服务方案明确时,后退一步观察用户反馈,评估成效。每一步都算数。”当公益与职业结合起来,生活与工作变得密不可分,张鹤仪则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全方面考虑公益项目的可行性。
张鹤仪以乡村振兴为例,团队希望启动乡村人才培训计划,将回乡创业青年集结起来进行相关技能培训,让他们返乡创业的道路更加顺利。但在前期调研和执行的过程中,
她发现背后其实不仅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还需要回乡创业人员学会如何与当地村干部及村民进行良好沟通互动。“不仅仅是对这一群人负责,还是要对整个乡村负责。”张鹤仪表示,这也让她做决策时更加慎重。
“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学会跟对方平等对话”
“把社会议题转变为工作内容时,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在推进与社会议题相关的公益项目过程中,张鹤仪始终怀揣着敬畏之心,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吸收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这也让她对社会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下乡沟通一个项目时,张鹤仪感觉到,对方言语中带着些许的不信任,“你们是大企业,是否真的懂我们的问题,是否真的愿意用心用力来帮助改善问题?”张鹤仪非常理解对方的心情,明白大家看重的是背后能不能平等对话,还有项目的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是自我视角下的「为对方好」。
自那之后,张鹤仪除了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盲点准备得更加详细、全面之外,她打趣说,还去把头发染黑,往村里跑得更勤快了。“倘若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没种过一天地,连当地的小麦是一年一熟还是一年两熟都不了解,即使带着一百分的热情来到村里,村民该怎么相信呢?”泥水里泡一泡,田垄间蹲一蹲,信任是最简单,也最难的事。
如今,在工作之余,张鹤仪还始终保持着做公益的习惯,去腾格里沙漠种树、在深圳的社区为老人拍婚纱照等等,她说,参加公益活动是一种给自己充电的方式。
今年7月,张鹤仪还回到了第一次支教的西藏冷达乡,与之前不同,她这次是坐着高铁去的。“十年间变化太多,拉林铁路通车后,非常想再回去看看。”乡里的孩子如今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再是一条遥不可及的路了。同样的一条路,今非昔比,张鹤仪在重走支教路的同时,也是祖国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做公益,是为了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与其说希望自己以职业化的方式来加入,倒不如说希望能够改善这些公益项目的难处,让真正在一线做事情的人能够更好地被看到,让他们的成果更好地被展现出来。”张鹤仪憧憬,未来将继续保持热爱之心,保持向上的生命力,让公益项目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深圳给我的印象就是年轻、开放。”作为湾区青年,张鹤仪会持续践行腾讯「用户为本,科技向善」的理念,在深圳这片充满生机和机遇的土地上,持续挖掘公益潜力,推进公益项目,沉淀城市的公益氛围。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想做公益?每个人参与公益的初衷都各有差异,但只要愿意付出善意,就能小事变好事,生长出更多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是再浪漫不过的事了——但也有无数「并不浪漫」的时刻,要思考公益项目后续的影响,让每一步真的都能算数。”这是张鹤仪对参与公益活动的青年的建议,也是她公益生涯中始终坚定的信念。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