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青年 | 研发“巨匠”张益林:18年“磨一剑”,“国产梦”在深圳落地生根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玥 文/图/视频
04-09 10:36
收录于专题:湾区青年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上大学时,我的个性签名一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没想到毕业后,我很快就在深圳实现了这个愿望。”站在大亚湾核电基地,看着万顷碧波,感受海风拂面,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反应堆测控与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3R系统设备国产化研发带头人张益林不禁感叹,“如今,我与大鹏湾畔这片美丽的大海相伴,已经有18年了。”

这18年,是张益林与海相伴的18年,也是他在核设施专用仪控(简称“3R”)系统设备研发领域深耕的18年。3R是紧密围绕核反应堆的三大仪控系统,承担着核反应堆的测量、控制和保护功能,好比是人的“眼睛”、“耳朵”和“手”,至关重要。这些系统和设备长期被国外垄断,该领域也是国内核电行业极少数尚未全面实现国产化的“最后一公里”。

期间,张益林从无到有组建研发团队,建设深圳市核辐射探测器与电子学系统重点实验室,带领团队累计完成了3R系统10余款核心产品的研发,并成功取得9类核安全级产品的设计/制造许可证,助力中广核成为国内该领域资质最全的单位。在他的统筹下,中广核研究院建成了近10000㎡的仪控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基地,实现了3R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并逐步实现产业化。



在无数个穿梭于核电站的日子里,“国产梦”破土而出


2005年7月,23岁的张益林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深圳。提起对深圳的第一印象,张益林毫不掩饰对这座城市的喜爱,“这是一座充满活力、文化多元的城市,就算你刚来深圳,也不会有太多的陌生感。这里的人们追求梦想、勇于创新,积极向上的城市氛围更加激发了我奋斗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加快实现核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事业中。”

到了大亚湾核电站,张益林在技术部负责仪控系统的升级改造。他在初期的工作经历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使得他在多年之后仍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整个核电站的全貌。这段经历为他后期进行3R系统国产化的设计研发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布局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忆起初入职场的时光,一周7天,基本每天都在核电站,看似单调乏味的工作生活,却在他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运行和维修部门实习的那段时光里,他与小伙伴们并肩作战,踏遍了核电站的每一寸土地,扒遍了每一个管道阀门。“这里每一个阀门开关是往左掰还是往右掰都摸索得清清楚楚。”他笑着分享道。

2010年,张益林(左一)在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LSS改造现场

由于长时间的穿梭在电气厂房,渐渐地,张益林发现,厂房里密密麻麻、各式各样的机柜却没有几台标注着“中国制造”的字样,而3R系统的设备则大多都需要进口。这让他不禁思考,“如果将来有一天,电站能用上我们自己的装备该多好啊!”自那时起,他心中便萌生了一个“国产梦”。


研发之路荆棘遍布,冲出重围破解“卡脖子”难题


“回忆起3R系统的国产化研发之路,可谓荆棘遍布。”张益林感叹道,“我们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华龙一号’等三代核电技术的出现,对于实现这类产品的自主可控的需求愈发迫切。”

2009年,中广核研究院正式开始筹划3R系统的国产化研发。由于一开始能够投入的资源有限,张益林和团队考虑先从后端信号处理机柜下手,再逐步实现系统的整体国产化。

“华龙一号”三代堆芯测量系统(简称“RIC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是3R系统国产化的关键一步。该系统负责反应堆中子、温度和水位的测量,很多产品属于核安全级,要在正常运行工况和事故工况下确保功能。不仅如此,“华龙一号”对3R设备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IC系统采用自给能探测器和堆顶吊装的方式,与二代加核电技术差异非常大。


“华龙一号”西部首堆采购在即,干还是不干?


关山难越依然越。当团队其他成员还在犹豫时,张益林已下定决心,必须迎难而上,争取到“华龙一号”的供货机会。他深知3R这类核心装备一旦被国外垄断,后续要想再进入这个领域,必定会是难上加难。

针对RIC系统的供货,原本的计划是探测器采用国外某供应商产品。但到了合同谈判前夕,国外供应商突然变卦,张益林与团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团队里面再次出现不同声音:“放弃算了!”“已经不可能了!”“以后再试吧”……张益林不甘心,当下表态:“不到最后时刻,坚决不能放弃!”

面对挑战,张益林并未气馁,带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傻”劲,誓要“杀出一条血路”,一定要把国产化的产品用到中广核“华龙一号”首堆上去。他迅速组织团队成员启动备选方案,深入调研全球探测器供应商。经过综合评估后,他们决定采用另一家更为适合的国外探测器供应商。并且通过漫长而艰苦的谈判后,由中广核研究院牵头的供货联合体在国际招标中脱颖而出,成功为“华龙一号”三代堆芯测量系统首堆节省了近亿元的工程造价。

翻过一山,需再攀一峰。探测器是核测量领域的技术制高点,研发难度极高,也意味着这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关键点。

“没有探测器,我们还是会处处受制于人,依然会被‘卡脖子’。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才能为发展赢得主动权。”在信号处理机柜取得一定研发成果后,张益林瞄准了3R系统研发领域这个核心难题,并主动牵头承担起多种型号传感器的研发任务。

在无技术细节参考、无成熟设计借鉴的情况下,张益林带领团队潜心研究,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一步步攻克了传感器设计和制造的各项关键技术及工艺,实现了部件试制、样机研发、工程验证、设备鉴定、资质申请等一个个突破。

探测器研发和应用面临最大难题是恶劣环境下设备可靠性的保证。为寻找真实的应用环境,张益林和团队几乎走遍了全国,历时8年,完成各种类型实验堆的匹配试验,同时基于阳江核电站3号机组的备用孔道,建设了国内首个核测量仪表系统的堆上试验验证平台,解决了从0到1的中间环节问题,充分验证了产品的性能。

当梦想照进现实,只因奋斗从未停歇。2023年,“华龙一号”传感器全部研发完成,张益林带领团队补齐了3R系统自主创新的最后一块拼图。


行过激流继续向前,创新路上永不止步


开展科研工作,不仅需要“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还离不开甘坐“冷板凳”的坚持。

通过近十年的持续研究和开发,张益林带领团队逐步突破了3R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供应商对该系统设备长期垄断的局面。为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工程的批量化建设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截至2024年初,3R系统设备已供货10余台机组,有力保障了国内核电工程建设和在役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看到现在自主化3R设备陆续在各大核电基地应用,终于开花结果,我在心底里为团队感到自豪!”经过漫长且艰难的研究之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张益林难掩心中喜悦。

目前,3R系统设备已经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接下来,从“好不好”,再到“强不强”,张益林清醒地认识到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表示,团队将继续深耕核设施仪控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不断实践核能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持续为核设施专用仪控装备的国产化,为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贡献中广核力量。

“深圳始终保持着城市的活力和创新力,源源不断汇入新技术、新思想,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引领着全国的创新潮流。在这里,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张益林说。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玥 文/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