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举行的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中国外文局发布了《新特点与新趋势: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文产互动活跃、“打卡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新潮流、“Z世代”担当新主力……该报告发现,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快速回暖、积极向好的总体态势,文化交流呈现社交化的新特点,方式更加多元、形态更加新颖、对话更加深入,步入高质量发展新轨道。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发布《中外文化交流报告2023》(图片来源:央广网)
报告指出,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多个领域成效明显。
文化传播增效。2023年,中国广泛开展国际出版合作,文化传播更加贴近受众需求。截至2023年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翻译出版4卷、41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读懂中国的百科全书”。
文产互动活跃。中国文创产业集群出海,联合全球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外文化展览展示互动更加频繁。海外文化产品也落地中国。2023年中国内地影院上映进口片78部,全球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均有上映。
教育合作升级。中国新增4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合作更加丰富多元。
科技交流深化。中国已经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参与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跨国旅游复苏,2023年,出入境便利政策连续出台,掀起了外国游客来华热潮,增进了中外民间的友谊与互信。当年中国入出境旅游人数超过1.9亿人次,中国游客海外消费金额达到1965亿美元,“打卡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新潮流等。
同时,根据报告,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在主题、形式、主体、载体、平台等方面呈现诸多新特点与新趋势。包括文化大国肩负新责任,文化遗产保护将更得力;人际交流成为新热点,各国人民友谊将更牢固;“Z世代”担当新主力,未来全球朋友圈将更年轻;城市交往催生新风尚,城市发展合作将更深入;数字科技拓展新空间,文化交流形态将更多彩。
其中,报告认为,2023年,各国携手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修复与研究工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际合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最鲜明的议题。
2023年,“Z世代”青年善于运用新技术、新媒介,他们以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发起网络文化活动、参与国际志愿者项目等方式,架设起连接中外的桥梁。展望未来,国际青年将进一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流砥柱,国际交往“朋友圈”将更具青春活力。
2023年,城市日益显现出文化交流的媒介属性,更成为中外民众文化交往的流行时尚及文明互鉴的中心枢纽。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各个城市,探寻文化景观与特色美食,体验高铁速度、便捷支付、无人驾驶等现代化成果,重新认识一个文化与科技交织的文明中国。展望未来,中外文化交流将不断凸显友城元素与合作议题,将有更多中外城市“寻搭子”“结对子”,共同构建城市发展共同体。
2023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以全景式、沉浸式文化体验,让远在千里的受众能身临其境地感知异国文化魅力。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内容、技术、模式、业态和场景的全方位创新,文化交流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该报告指出,当前,国际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全球治理不确定因素增多,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意义更显重大。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倡导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努力推动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