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被誉为“有生命的文物”,是大自然的绿色瑰宝,也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科学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独特城市资源。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深圳以科技之光照亮历史脉络、创新守护每一株古树名木,让这些自然界的活化石在现代都市中依旧茂盛如初。
福田区新洲村626岁国家一级古榕树扫二维码可一览信息。
走进福田区新洲村,一株苍翠古榕树挺立于村口,宛如信使穿越了626年的时光。这是深圳已知最长寿的国家一级古榕树。绕着树干走一圈,巡护员轻轻一扫标牌上的二维码,古树名木系统的APP便开启了一扇通往数字世界的门扉:科属、树种、位置、管理信息等一目了然,巡检、养护、复壮等任务尽在掌握,巡查数据亦可实时上传更新,及时发现问题并报警干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古树名木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也同时向公众开放,从而在市民与古树之间建立起一座互动与认知的桥梁,未来还将增加古树名木认捐认养功能,增强公众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林业人员用PICUS 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装置为古树体检(左),及树干内部检测分析图(右)。
在大鹏新区的坝光银叶树湿地园,深圳的科技力量同样得到充分展现和应用。遥感卫星的高空俯瞰、GIS技术的精准定位、传感设备的实时监测……这些高科技手段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古树健康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古树的生长状态、环境变化被精准捕捉,潜在风险得以提前预警,并根据不同生态环境条件对每株古银叶树制定出更个性精准的保护管理方案。
林业人员用 TRU 树木雷达根系检测仪对古树根系进行体检。
作为城市自然资源和绿色发展的守护者,近年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深圳的科技创新优势积极转化为古树名木保护的实际行动,依托前沿的遥感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为古树名木编织了一张智慧守护网,将科技力量贯穿于从普查登记到建档管理、从日常巡查至养护复壮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了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全链条、智慧型、精细化管理。而这一系列科技应用,不仅提升了古树名木的保护效能,更为深圳乃至全国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龙岗区茂盛公园23株百岁古树完成三维建模纳入“多规合一”平台管控。
在面向古树名木统筹管理、技术指导和保护支撑三方面,全市上线应用了深圳市古树名木特别保护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基础地理、三维模型、古树名木空间数据及管理数据,建立了计划管理、报批流程、数据管理、成果管理、展示查询等功能模块,重点解决了古树名木信息资源的及时汇交更新和古树名木规范化保护管理两大核心问题,进一步推动了深圳古树名木资源管理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提升了古树名木统筹管理能力。其中包括:实现了古树名木数据及时汇交、动态更新、共享服务,建立了全市域古树名木“一树一档”电子档案,实现了在三维地图上展示查询古树名木及其周边信息等。
深圳在“多规合一”平台为古树名木保护建立空间核查管控。
深圳还在全国领先的“多规合一”平台建立了古树名木核查应用,将古树名木的空间数据纳入城市规划提前进行考量。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古树名木在城市发展中原址保护和施工避让的安全,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推动古树名木全面核查工作,完成了全市域1714株古树名木的点位数据和保护范围数据测绘及数据汇交。2024年,相关数据成果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实现了对建设项目空间论证涉及古树名木保护范围的空间管控一键自动核查。其中包括分级分区浏览查看古树名木数据、基本空间图形操作(如定位、属性查询、量测)、纳入空间论证服务以支持古树名木管控核查和项目合规性审查,以及支持用户申请古树名木调查数据服务。
时光荏苒,每一株古树名木都在进行着过去与未来的唱和。而科技力量,则是深圳场域最动人的旋律,让古老与现代和谐共生,自然与科技交相辉映,共同奏响绿色发展的华美乐章。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