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到牡丹江市几位优秀教师,她们凭着一颗求真务实的心,用爱、用包容、用真诚,脚踏实地地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默默耕耘。
迟旭
迟旭:讲台外,用行动给予学生温暖
2012年9月,迟旭来到东宁市大肚川中学成为了一名老师。刚上班时为了照顾学生,迟旭坚决放弃了通勤,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在学校。当时校舍是平房,有四十多年历史,门窗四处漏风,外围杂草丛生,周边蛇虫较多。春季,她带着学生们一起清理学校周边的杂草,做好防护工作;夏季,她和学生们一起捡菌袋卖钱,置办学习用品;秋季,她与学生们一起上山挖野菜,做咸菜丰富孩子们的餐桌;冬季,她领着学生们一起封好门窗,抵御数九寒冬……东北的冬天总是特别漫长,她第一个来到教室,把炉子点着,把教室烧热。已经毕业的学生回忆说:“每天晚上,迟旭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两个暖瓶里的热水,是当时学生们在漫漫长冬里最温暖的礼物。”
做班主任工作以来,迟旭始终奉行“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健康的成长,感受到集体的温暖。2016年春季开学,她所教班级的小佳同学没有来学校报道,经了解是家长不让继续念书了。孩子的父母离异,父亲体弱多病,没有劳动能力,长期卧床。小佳既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又要管多病的父亲。迟旭打车找到了孩子所在的偏远山村,站在家徒四壁的屋子里,迟旭一下子明白了学生辍学的原因。在她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家长最后同意孩子继续返校学习。迟旭也通过和学校领导汇报和申请,免除了小佳同学在食堂一日三餐的费用,并自己承担了小佳的一切学习费用。最后,在众多人的帮助下,勤奋好学的小佳顺利考上了东宁市重点中学。
许国荣
许国荣:“做孩子们的老师妈妈”
牡丹江市第十七中学位于牡丹江市桦林镇,教师许国荣从家到学校需要倒两趟车,用时一个半小时,这三十里路云和月,她往返了6年。这所镇里唯一的初中,托起了小镇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
“我所带的学生大多来自桦林镇及周边村屯,这些孩子中,他们有的是父母离异自己留守在家,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有的是小小年纪就要照顾年幼的弟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要去地里种地、喂猪喂牛,瘦弱的肩膀撑起贫困的家庭。但他们的自立、坚强与无助让我更加意识到,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爱。”许国荣说。不会做针线的她,学会了给孩子们缝书包、缝校服;拿出一部分工资给家境困难的学生买冬衣;当单亲的学生生病住院,她会像妈妈一样陪着,买牛奶、水果,悄悄帮着交上住院费;会带独自居住的同学回家,吃火锅,喝奶茶,让孩子享受一下幸福生活的滋味。
也许是在歪歪扭扭的针脚里,打动了他;也许在孩子贴身的冬衣里,温暖了他;也许在许国荣的陪伴下,呵护了他……许国荣成了学校里,学生最愿意亲近的人。
“我发现班里的小强上课时总是心不在焉,当交谈时,这个身高1米8的大男孩,在我面前哭诉着,妈妈患有乳腺癌住院了,他一个人在家,对妈妈非常担心和想念。当时,我抱着他一起哭了很久。”那次交谈之后,许国荣感觉她和小强的距离瞬间拉近了,从那以后,她会把早餐的鸡蛋、牛奶分给小强;晚上发微信问他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
“在今年的运动会上,他意外摔倒,出现短暂性失忆,当时他忘记了所有人,但他只记得我。看着孩子充满恐惧的眼神望向我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抱住了孩子,轻轻地安慰他,告诉他,不要怕,我在。”许国荣说,“我也会坚定地告诉那些没有妈妈的孩子们,不要怕,如果再有人嘲笑你没有妈妈,你就大声地告诉他,我有妈妈,我的妈妈叫许国荣。”
金美声
金美声:努力打造“小而精”的乡镇学校
2013年3月,34岁的金美声接下民族教育的接力棒,成为东宁市三岔口朝鲜族镇中心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
她从传承下来的足球、速度滑冰、轮滑特色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时间,尽可能满足一个孩子想参加多个社团活动的需求。作为不足百人的乡村学校,2023年,该校被认定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实现了东宁市小学生足球比赛四连冠;在中国青少年“滑启100”轮滑巡回赛黑龙江赛区的比赛中,该校荣获了13金16银10铜的好成绩,6个孩子获得全国年度总决赛的资格。
轮滑的好成绩离不开速度滑冰的基础,该校已经连续浇冰场19年,每年组织冰上运动会。“浇冰场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学校男教师少,操场还是沙土地,有30厘米高低差,想把冰场浇平整得熬几个晚上。十几年来都是我和仅有的两位男教师负责。特别是其中的一位男教师金浩成退休那年,浇冰任务突然加重,让我百感交集。就在准备浇冰那天,金老师突然出现在操场上,我当场就泪崩了。这是何等的热爱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金美声哽咽着说,“2023年寒假,学校‘速滑梦之队’的队员们参加牡丹江市速度滑冰U12比赛中获得多个单项冠军,男女集体滑冠军。有这样甘于奉献的好战友,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坚持?”
留守儿童,是乡村教育工作者最大的牵挂。成为校长之后,金美声要求每位老师坚持家访,在她的带动下,学校成立了一支留守儿童保护工作队伍——“向阳花爱心”团队,通过“一对一”结对子使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心灵有人抚。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