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山大学“世纪华诞”级新生共上“大学第一课”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邱清萌/文 庞芷茵 李宇航 王佳鸿 王曦晨/图
2024-09-09 00:1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9月8日,中山大学2024年开学典礼暨“大学第一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近2万名本科和研究生新生,从这天起接过“世纪中大”的接力棒,正式成为一名“中大人”。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醒狮表演和太极拳、长拳、舞剑等中国传统武术现场亮相,罗微、焦刘洋两位奥运冠军和该校排球队运动健儿合唱。据悉,百年来,一代代“中大人”潜心向学、矢志报国,形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优良传统。

“作为新百年的第一批学生,既是一种幸运,更是一份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向“世纪华诞”级新生寄予厚望。中山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恰是风华正茂。高松表示,新百年的中大,要继往开来,努力走在学术前沿,持续不断地贡献卓越的思想和学术,尤其是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服务国家发展,贡献人类进步,续写“山高水长”新篇章。

1928年,两广地质调查所作为主力,开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沙群岛的实地科考;毕业于中山大学医科的“红色医生”柯麟,在隐蔽战线默默工作20余年,后又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为我国革命和医学人才培养作出巨大贡献。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的林浩然院士,长期从事鱼类生理学研究,提升中国渔业养殖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实现石斑鱼苗种规模化繁育和近海养殖,被誉为“石斑鱼之父”。

高松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新生,并提出三点希望与新生共勉:一要主动面向未来,注重创造力培养,二要立大志做大事,勇担民族复兴使命,三要拓展全球视野,贡献人类美好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马骏表示,“我的父亲也是‘中大人’,他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电机工程专业;而我198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培养了我家两代人,更是我梦想腾飞的起点。”

从重铸鼻咽癌分期新标准,到打造“增效”治疗新策略,再到建立“减毒”新规范,马骏团队一系列研究的积累,让患者生存期逐渐延长、生活质量越来越好,也让中国在世界鼻咽癌领域的话语权也与日俱增。在肿瘤医院工作期间,他接触到很多鼻咽癌患者,见过太多因为医疗条件有限、治疗效果不好而导致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于是下定决心继续深造。那之后的数十年,马骏怀揣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和“锚定目标矢志不渝”的坚韧,只为做好这一件事——为鼻咽癌患者找到更多生存的可能。

“记得在学院开学第一课上,程斌院长勉励我们‘不做牙匠,要做口腔临床科学家’,这一信念便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光华口腔医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邹兆磊回忆,自己曾经是如何在开学第一课上点燃梦想火花的。他深耕“口腔与系统性疾病”研究方向,多次参与义诊、科普等口腔健康服务,以实际行动砥砺“立大志、做大事”的教诲。

毕业于广州执信中学的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2024级本科新生王亿依,见证过执信中学的百年校庆,又成为中山大学“世纪华诞”级新生。她提到,将树立远大理想目标,用汗水辛勤耕耘,敢于创新实践,做堪当时代大任者,用不懈奋斗启航新百年。不少新生老生表示,作为中山大学“世纪华诞”的见证者,更要做好其百年精神的传承者,牢记校训走好梦想征程。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邱清萌/文 庞芷茵 李宇航 王佳鸿 王曦晨/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