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产业与现代化 ,百川论坛2024研讨会开幕

读特新闻记者 陈晓玲
2024-08-25 12:47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从产业层面探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经验。

8月24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第三届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产业与现代化: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在深圳前海开幕。来自北美、欧洲、非洲、亚洲的学者和企业界专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讨论,从产业层面探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经验。

读特新闻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论坛为期两日,共分为七个议题,既有宏观层面对当下产业发展的总体性分析,也有微观视角从营商环境和企业本身来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还探讨了当前的产业政策以及产业革命对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影响;响应中央精神,聚焦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从国别经验来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经验等议题。

论坛现场。(主办单位供图)

郑永年:提倡国有企业跟民营企业均衡发展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征程上,民营企业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在开幕致辞中从中国的民营企业和产业发展层面阐述了他的思考。他表示,民营企业不仅是税收和GDP的重要贡献者,更是技术创新、就业和企业数量的主要来源。他进一步指出,当前民营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源于内部结构的深刻调整。

如何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郑永年提出,需要构建一个“双轨制”的科研体系,一方面加强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促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郑永年呼吁,只有通过全面而深化的改革,才能将理念转化为实践,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从产业视角看现代化

论坛首日,深度参与中国产业现代化实践的业界和学界代表分别围绕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金融体系三个子议题,分享了各自对产业与现代化的观察。

中广核(广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刘化飞表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出增长快、投资大、电力市场建设加快等特征,同时也存在限电率抬头的现象。他表示,截至2024年6月,中国风力发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度超过煤电的装机容量。在未来,部分传统发电机组逐步转向调峰和多元储能加快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电力系统调节功能,为新能源电力消纳提供更大空间。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指出,储能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由于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与间歇性,储能将成为双碳目标提出后能源转型的重要抓手。刘为认为,从国家层面来看,储能的战略定位在不断提高,政策面的顶层设计对于储能产业的发展而言非常重要,地方层面的政策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

关于产业政策的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构建,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徐文强认为,具有技术优势的产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作为新时代、新动力的典范,人工智能的高水平应用使得数据要素产生了大量实际的经济价值。”徐文强表示,未来中国仍需通过进一步的创新驱动,培育和强化以技术优势为基础的竞争力。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Anthony Howell指出,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区域化经济发展的案例中,经济机制的发生和政府政策的实施之间实际上存在着强相关的联系。尤其是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出现了明显的溢出效应——不光拉动了企业创新能力、改良了企业结构,同时也实现了国内、国际竞争力“双引擎”的提升。

从金融的视角看产业发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践教授、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则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而科技创新亟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实际利率与汇率是国家金融能力及金融强国的关键变量”,肖耿表示,面对当前地缘政治局面,需要以时间换空间,更好地为新质生产力以及实体经济提供服务。

香港如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升级转型?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国际事务学系教授李芝兰强调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与作用,认为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促进中国进一步发展、改革的一个重要机制。就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与优势而言,李芝兰认为,大湾区内的制度差异是独特优势,在不同制度的碰撞中可促进改革创新——关键是要保持香港的高度对外开放,发挥香港的软实力,从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彭健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陈晓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