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2日至6月5日,毛泽东同志利用红军在安远、寻乌、平远分兵发动群众的机会,在寻乌开展了20多天的调查研究,对寻乌的地理交通、经济政治、阶级现状、土地斗争、城市商业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后来整理成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同时还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在这两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到群众中去作调查研究”“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许多重要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内蕴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点,为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寻乌调查是我们党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进行的规模最大、资料最详细、调查内容最丰富的一次调查活动。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形成的寻乌调查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而是愈发闪烁着时代的光芒、彰显着巨大的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学习寻乌调查精神,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下面我谈四点学习体会。
一、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搞调查研究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带着问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目标。毛泽东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只要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深入实际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才有针对性,才有意义。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进行寻乌调查,就是他认为对一些问题还不太清楚,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楚问题的真实情况。他在《寻乌调查》前言中写道:“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富农问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富农的政策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顺利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我们党在革命早期虽然注意到中国农村阶级分化,但对富农问题认识还不够,甚至没有富农的概念。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富农经济是农村资本主义经济。我们党在早年,深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认为富农是农村资产阶级,但是同时兼有半封建性,采取的基本政策是中立富农。这一观点总体上与共产国际观点是一致的,但在对待富农问题上共产国际认为应该采取反对富农的基本政策。富农到底是什么,该对它采取何种政策,这是我们党在革命重心转向到农村后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毛泽东同志决定对寻乌工商业和富农问题做一次全面调查。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同志对富农有了全面的了解,富农主要由“半地主性的富农”和比较富裕的自耕富农两个群体组成,他们不是中国农村资产阶级,对他们采取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不适合的。这为我们党制定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原则提供了依据。
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今天,弘扬寻乌调查精神,进行调查研究同样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立足社会实际,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发扬求实作风,深入实际搞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发扬求实作风,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要把事物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内一些人受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影响,对农村的阶级状况缺乏了解,甚至将富农与地主一样对待。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批评有些人“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地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毛泽东同志深入寻乌进行调查研究,就是要反对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在寻乌调查中,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客观呈现事实,不回避矛盾问题,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作风。
今天,弘扬寻乌调查精神,进行调查研究仍要发扬求实作风,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脱离实际”的现象,决不能做做样子、摆摆架子。要求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唯有坚持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才能够真正做到听到实话、摸到实情、办成实事。
三、注重工作艺术,创新方法搞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选择典型性的调查对象,坚持正确的方法手段等,对于调查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调查研究,首先要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点,这样才能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毛泽东说:“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毛泽东同志选择寻乌作为调查研究的地点。解剖了寻乌“这只麻雀”,将它的“五脏六腑”看个通透,就能对中国的基本问题了然于心。
同时,调查研究还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特别注重调查的技术与方法的运用。他在《寻乌调查》中详细论述了包括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身出马、要深入、要自己做记录等等。同时,他还采取各种方法途径广泛走访群众,同老百姓谈心谈话,获取各种信息。这些方式方法,对于毛泽东同志写出科学合理的调研报告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我们已经处于信息化社会,与9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这为我们提升调研艺术,创新调查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多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扩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新形势下,弘扬寻乌调查精神,进行调查研究同样要提升调研艺术,既要坚持和完善走访、蹲点、座谈等传统调研方法,广泛听取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又要科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调研方法,利用科学技术搜集更全面的信息,不断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
四、站稳人民立场,探询民意搞调查研究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一再强调搞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倾听人民呼声、探询民意,为制定符合人民意愿的方针政策打下基础。
在寻乌调查时期,毛泽东同志除了开调查会,还主动深入各行各业群众之中,虚心向群众请教,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认真了解群众收入状况、生活状况,特别是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分析农民受剥削的程度。通过调查,毛泽东同志发现寻乌的地主、富农人口不过8%,却占有80%的土地和全部出息较大的山林;而占人口 90%左右的贫苦农民,仅占有20% 的土地。他还总结了农民所受的地租剥削、高利剥削、税捐剥削三种类型共23种具体剥削方式,了解民情民意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通过寻乌调查,得出了“平田主义是最直截了当,最得多数群众拥护的”等重要论断,为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奠定了扎实基础。
今天,弘扬寻乌调查精神,进行调查研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多到群众意见多、意见大的地方去,真心实意地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家常及时就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与群众沟通交流,多为百姓排忧解难,着力解决那些关系重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尤其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今天弘扬寻乌调查精神意义所在。
(此文发表于2020年,作者王炳林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