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晚上,著名作家蔡崇达携“金色故乡三部曲”做客第二届佛山悦读节,与广佛两地的读者现场分享文学的力量。他大赞居住在佛山的人们非常幸福,佛山可以把远方转变成家乡,也可以让家乡拥有看向远方的能力。
现场,蔡崇达分享了从2014年《皮囊》出版以来,直至今年5月新作《草民》面世的创作心得。“如果我们这一代作家不写出我们这一代灵魂深处的状态,下一代人不会帮我们写的,上一代人也不知道我们即将过怎样的生活,实际上我们越是困顿的灵魂越需要被看见的,这是一个现代作家该承担的责任,我想努力做一个好的写作者,承担我的责任。”
佛山“把远方变成家乡”,值得很多城市学习
现场分享会在岭南天地龙塘诗社举行。来到这里,蔡崇达感觉很松弛,直言“来佛山就像回亲戚家串门,很舒服”。
在他看来,佛山是一个好地方,它可以成为很多人的家乡,也可以是这些人的远方,“佛山从诞生以来, 衣冠南渡,再到有一波移民来到这里,在每次社会浪潮中勇立潮头,世界时代该往哪里走,佛山天然地站在最排头的位置,所以我觉得生活在佛山是很幸福的。”
一方面,很多佛山小孩不会外出打拼、愿意在本地就业、生活,另一方面外地人来佛山定居,变得很强的归属感。“佛山很有人情味,它可以把远方转变成家乡,它又可以让家乡拥有看向远方的能力。这一点值得中国很多城市学习,它也是佛山人骄傲的地方。”蔡崇达谈道。
不给孩子开书单,让他们主动阅读
主持人问到,有些孩子沉迷于手机,喜欢刷抖音、玩游戏,如何让他们喜欢阅读呢?
蔡崇达坦言,不必过分担心,他的大女儿不是很喜欢阅读,但她会不断向他询问有关民俗、传统的问题,孩子们拥有非常敏感的灵魂,她从另一种方式阅读我们的文化,“你要相信,每个灵魂知道自己内心缺什么,就像我在《草民》这本书里面说‘人总会找到沙滩的’,而不是去阻碍这个找到的过程。”
提及列书单,蔡崇达说自己不愿意给小朋友开书单,“文学能一直流传下来,不是因为你觉得孩子需要,而是因为人真的需要文学。大人陪孩子去书店,他看不下去的书,你不要让他看,因为他内心那个命题跟书里要表达的命题没有连接点,所以你要做的是你陪他去发现,他一旦从一本书里找到自我内心一块灰暗不明的地方,就能找到触动和共鸣,他就会依赖阅读、依赖文学。”
“金色故乡三部曲”的写作经历
与《皮囊》《命运》一样,《草民》围绕着福建泉州沿海小镇东石镇徐徐展开,讲述“东石镇宇宙”中一群人生老病死的故事。“《草民》写的是东石镇上的故事,却能让读者从中看见自己的故乡,构成我们所有人的来处。”蔡崇达说道。
对于草民的力量,源于生生不息,蔡崇达有着切身的体会。他是从福建东石镇走出来的青年,由于父亲患病,少年时代的他与家人曾一度陷入苦难,“在最困难的时刻,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个人给予我力量。”他表示,不是“故乡”构成了他的文化畅销,而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被需要、召唤,亿万先人们的精神秩序、风俗习惯被埋藏在故乡深处,如今得以被重新开掘、珍视。
当晚,不少蔡崇达的粉丝从广州、佛山各地冒雨赶来。有一位女读者下午在广州听完他的两场讲座和一场论坛,晚上依然奔赴岭南天地聆听他的讲座。
读者提问。
有读者问他,未来还会继续写故乡题材的作品吗?
蔡崇达说道,写完“金色故乡三部曲”,他会暂别故乡主题,某种意义上,《皮囊》是一个个体挣扎着回到自己困扰的命题所在也是回到想让自己灵魂重新安放自己的来处;《命运》是讲个体和时代如何相处,不断让自己内心安放这么一个故事,从而让自己内心充满力量;到了《草民》,是讲一群人互相构成、互相支撑、互相互为故乡的故事,“这次写《草民》,我是躺在床上,我家人每天把饭端到床上的小桌子,吃完我再写……我是真的尽力了,我试图陪每个人回到家乡,回到自己灵魂安放的地方去获取支撑点。”
《皮囊》让师生们如痴如醉的秘诀
据悉,《皮囊》至今销售500万册,不少中学语文老师向自己的学生推荐《皮囊》。历史老师范大山告诉蔡崇达一件真事:他的小舅子因为在课堂上看《皮囊》,被没收了。结果老师课后边哭边读完这本书,最后这位老师对学生们说,请大家每个人都阅读《皮囊》。
当天,有不少老师和中学生来到读书会。在读者互动环节,不少读者争相提问。佛山四中高三语文老师邓建龙说道,很多同学的桌面上放有《皮囊》这本书,学生们很喜欢您的作品。在签名售书环节,邓建龙老师还请蔡崇达为孩子们写一句激励的话。
佛山四中高三语文老师邓建龙正在提问。
蔡崇达写下:“认心认人,生生不息”,希望孩子们热心阅读,通过文学找到与世界共鸣的“故乡”。他认为,一个好家长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让孩子成为多了不起的人,而是让自己的小孩永远有底气、有根,无论多大的困难,“孩子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是有被托底的,来人间是有收获的……”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
图片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束维、陈浩然
视频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