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拉响猴痘疫情警报!猴痘的这些知识你了解吗?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疾控
2024-08-16 17:0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什么是猴痘?有哪些传播途径?市民该如何预防?

基于目前非洲部分地区猴痘病例激增,以及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新毒株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8月14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两年多来第二次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8月15日,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海关人员将按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且被污染或有被污染可能的交通运输工具、集装箱、货物、物品,应按规定程序实施卫生处理。本公告内容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6个月。

什么是猴痘?有哪些传播途径?市民该如何预防?8月16日,深圳疾控专家进行科普。

01

猴痘是什么?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感染猴痘病毒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但也有感染者病情严重甚至死亡。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灵长类动物由于与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偶可感染。

02

猴痘传播途径是什么?

猴痘病毒感染者和感染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或动物的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呼吸道分泌物,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猴痘病毒离开人体后在物体表面可以存活较长时间,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

此外,应注意猴痘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03

哪些人群更容易感染猴痘?

人群普遍易感

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2022年5月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指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中经性接触传播

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男性

04

感染猴痘有什么表现?

潜伏期

●5-21天,多为6-13天

早期症状

●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病程

●猴痘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

皮疹和黏膜疹

●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

●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

●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传染期

●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

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05

猴痘会致死吗?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

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多数感染者会在2周~4周内痊愈,有小概率会变得严重,甚至致命。

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情况通常与感染的病毒株、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06

如何预防猴痘?

避免与确诊猴痘病例发生密切接触

若意外接触,应用肥皂水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

如怀疑自身患有猴痘,应及时主动就诊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如啮齿类、灵长类和有袋类动物等

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野味

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结痂前避免和他人密切接触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疾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