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山南朗街道,一座座自然村落如颗颗散落明珠,处处可见大小不一的文物古建筑……位于南朗北面的茶西村内,茶西西园闸门在夕阳余晖照耀下韵味尽显。但一年多前,眼前的西园闸门却是另一番景象。
西园闸门建于清代,重修于1981年,墙脚及门框由红砂岩构筑,闸门坐东向西,闸门面7米、墙厚0.59米、门阔1.4米,门上花岗岩上阴刻楷书“西园”二字。记者翻看旧资料图片,之前的西园闸门在岁月侵蚀下,红砂岩墙面风化残损,辘筒瓦面、瓦件整体破损松脱,墙媚灰塑破损。当时由于茶西村集体缺乏维修资金和修缮经验,只能在闸门外围加上围栏、防止行人靠近。2023年,南朗街道为西园闸门申请到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岁修补助资金41000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清洗、填补墙面,重新制作瓦面、灰塑。2023年3月修缮工作完成,茶西西园闸门重焕光彩。
茶西西园闸门 。
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山市文物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吴荣超告诉记者,中山市尚未核定公布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多、保护难度大, 以往文物属地镇街通常将有限的资金优先保护价值高的文物,较少用于低级别文物“小病害”治理,使得这些安全隐患难以根治、长期存在。2023年,中山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针对工程单个预算总额在5万元以下的日常保养维护项目,进行全覆盖全额补助,成为解决镇街文物点小、微安全隐患的“良方”,减轻了镇街的文保资金压力,得到了各镇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不可移动文物岁修制度全覆盖是预防性保护,是花小钱办大事,不单是让文物焕然一新,更是让文物‘延年益寿’。”吴荣超说。
濠涌村中山纪念亭。
“岁修制度”让南朗街道受益显著。据介绍,2022年,南朗街道申请到补助资金130万元,用于73处文物的白蚁防治、杂草清理、灭火器更换等。建于清代的茶西陈氏宗祠,由于缺乏维护保养,多处木构件糟朽露白,油漆起皮、脱落,立柱、地砖生青苔发霉。在岁修资金的支持下,南朗街道对这里的门扇、立柱、檩条进行修补和重新油漆,清洗石柱、阶砖地面以及墙面局部修补,完成之后既保障了文物安全,又使祠堂的功能得以发挥。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中山市‘岁修制度’实现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全覆盖”项目入围十佳案例,成为广东省内唯一入围的案例。
据了解,“岁修制度”启动以来,中山市已顺利对包括五星白庙东五巷20号碉楼、江尾头中街八巷7号碉楼等一批私人产权文物建筑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启动维护修缮工程,有效缓解了本地一些私有产权文物建筑的保护困境。截至2024年初,累计完成188处不可移动文物的除草、白蚁防治、保洁、局部修补等项目,以及购置消防、安防、避雷器材或其他防灾减灾设备,有效排除了文物消防安全隐患,明显改善了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存续状况和周边环境状况,促进了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积极有效推动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榄边村赤坎下街碉楼。
(中山市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