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全红婵到底买了多少乌龟#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当天,刚刚从巴黎奥运会带着两枚跳水金牌回国的全红婵,在社交媒体平台晒出自己收藏的彩色乌龟玩具。照片中,五颜六色的乌龟摆了满地,这些都是全妹通过玩“乌龟对对碰”得到的战利品。
全红婵个人账号发帖截图。
在本次巴黎奥运会中,全红婵多次带货,此前她成功带火了深受二次元喜欢的“痛包”,还有满背包的玩偶挂件。
图源:新华社
如今,又让“乌龟对对碰”这个游戏成功走进大众视野。
什么是“乌龟对对碰”?
巴黎奥运会期间,全红婵多次出现在抖音“乌龟盲盒”直播间。
多名网友发帖表示,8月5日凌晨1点多,全红婵个人账号还现身某短视频平台某玩具盲盒直播间,一口气购买了十余单,连主播也提醒“全妹理智消费”。
主播展示的快递面显示,8月5日0时24分(巴黎时间8月4日18时24分),全红婵下单39.9元的树脂夜光乌龟玩具“十七连拆”,经过“对对碰”“许愿”“宠粉”等玩法,共收获47只小乌龟玩具,之后又买了一单“龟太爷”。
由于购买太多,带货主播还劝起了全红婵,“全妹你怎么又下单,理智消费哟!”
据了解,“乌龟对对碰”指观众在开播前购入一定数量的装有树脂乌龟玩具的盲袋,在直播间由主播拆开。通过不同的玩法机制,随机获得商家赠送的盲盒,不到最后一刻,获得的“小乌龟”数量永远是个未知数。
乌龟直播间的玩法规则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两个同色碰”“三个同色消”等。举个例子:
假设你花9.9元,在直播间里买了9个小乌龟盲盒,这9个拆开后排成九宫格,其中有两个颜色一样的,主播会把这两个先拿开,再送你两个新的盲盒拆开,也就是“加拆两包”。
这时候你运气好,送的两个拆开后又和原有的凑出了三个同色小乌龟,像消消乐一样触发三连消除,主播此时会再送你几个新盲盒,继续拆,如果依然触发加拆,那就继续送继续拆。直到再没一样的,这单就算完事了。
这种诸如抽盲盒的“送了拆、拆了送”的循环玩法,让很多观众为此上头。主播每拆一次盲盒,人们就要为它短暂兴奋一次,好奇会是什么颜色、能不能和现有的配对触发大奖。这种让人“上头”的刺激感,引得大家乐此不疲地参与到“对对碰”玩法中。
和全红婵一样被吸引的,还有大批网友。
有网友表示,本来只是刷到了“乌龟对对碰”的直播,好奇点进去看了一下,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看直播甚至看到了天亮;也有网友表示接触“乌龟对对碰”后自己的情绪价值感觉拉满,它堪称新时代的电子宠物。
树脂乌龟爆单,低成本高回报
读特新闻记者上购物软件搜索发现,树脂乌龟的大小、颜色、种类非常多,价格也较为低廉。随便点进一家店铺显示,不到30元就可获得100只乌龟。
再随机点进一个直播间,每玩一次大概要20元,能够获得多少乌龟则要看运气。因为其本身成本够低,哪怕消费者运气好,能通过“加拆”额外获得几十只小乌龟,但最后商家仍然可能有盈利空间。
可以看到,不少商家已经挂上了“全妹同款”的标签。
直播间的售价远高于批发价格,但在直播间下单带来的情绪价值依然吸引一批批消费者下单。
而现在,由于全红婵的关注,“乌龟对对碰”更是爆火起来。
一位来自义乌的厂家在社交平台表示:“听说全红婵妹妹玩乌龟,这可把我累的,我的人生就是24小时画乌龟眼睛。”
盲盒经济可能是“冲动消费”,专家发出提醒
基于“乌龟对对碰”的模式,还形成了“水果对对碰”“香水对对碰”等直播,这些“盲盒对对碰”的产品以体积较小、可以大批进货的袖珍手办或日用品为主。
由于这类“对对碰”玩具主要售卖的是拆盲盒时的情绪体验,在直播间被拆完后,它们提供的情绪体验也走到了尽头。
不同于正版IP盲盒所具有的收藏价值,这些乌龟,水果食玩、冰箱贴等塑料玩具可以算得上粗制滥造,并且由于在直播间就会被打开,产品是否合格也无处可查。
据上观新闻,有网友拆开直播间的快递后,发现一股臭味扑面而来。“确实没想到气味会这么大,我比较介意,长期闻了可能会不健康。”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小毅提醒,从消费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乌龟对对碰”这种直播方式可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容易激发消费者的冲动消费心理,导致消费者在追求游戏结果的过程中,忽视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消费能力,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消费支出,这对消费者形成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是不利的。
此外,这种过度依赖游戏形式的销售方式,可能会让商家忽视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创新。消费者更多地关注游戏结果,而不是产品的品质和价值,长期来看,不利于产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使其运作更加透明、公平,明确规则和概率,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避免过度诱导消费和欺诈行为的发生。”
【读特评论】
盲盒直播究竟是惊喜还是套路?
根据《潮玩产业发展报告(2023)》中的数据显示,潮玩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23年接近400亿美元,2024年将达到448亿美元,庞大市场的背后是更多的消费者。
广阔的市场前景推高了拆盲盒直播的热潮,越来越多人投身这一赛道,一条围绕拆盲盒直播的产业链也就逐渐生成。
从直播间推送到用户手机上的那刻起,一场针对用户的表演就开始了。
从直播间光源、产品摆放,到主播的音色、互动,再到游戏不同的玩法,顾客会一步步被吸引,情绪也随之发生改变,逐渐从旁观者变成入局者。由于下单的价格基本都在较为容易接受的范围内,以及获得的产品数量较大,用户也容易重复下单,几次下来,付出的价值远大于收获的价值。
由于产品的成本很低,加上盲盒直播间的特殊性,拆开不退等规则,这个看似稳赚不赔的生意也吸引了众多主播入局,一场针对主播的收割也就此开始。
以“盲盒潮玩”为关键词搜索直播,可以发现玩法和选品同质化严重。要从成千上万个直播间中被观众选中并不容易,一旦缺乏流量,主播就会感受到压货带来的压力。
与此同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声称“财富自由”、“每日出单破千”、“轻松月入十万”、“副业首选”等的帖子会被大数据放到这些主播面前,围绕主播话术、潮玩供应链货源、运营指导等的培训教程也就粉墨登场。
读特新闻记者查询黑猫投诉发现,关于“抖音培训”的投诉高达一万条以上,这些用户反映在社交平台上看了直播带货培训的广告,在缴纳培训费之后,因没有效果申请退款,但却遭到了拒绝。
到最后,能够获利的基本只有掌握流量的大直播间,绝大多数主播只能淹没在大数据的深处,而消费者则拿到了数量可观但毫无用处的塑料玩具。
在盲盒直播间,有人想靠直播赚钱,有人想靠培训直播暴富,有人依赖直播带来的情绪价值。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主播,都成为了收割链条中的一环,无论是成为消费者或者主播,入局之前都要谨慎思考,避免损失。
盲盒直播作为市场新宠,本就对消费者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极易引发冲动购买,助长非理性消费。如果没有平衡社会舆论,盲盒这层美丽的“画皮”,就失去了赖以生长的血肉,再繁华也难免沦为一时风光。盲盒虽“盲”,商家不能“盲”,消费者不能“盲”,对其监管更不能“盲”。
(来源:界面新闻、新闻晨报、极目新闻、海报新闻、九派新闻、抖音、深圳晚报、潮新闻)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