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英国经济遭遇了双重打击:一方面,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宣称英国已经“破产”,财政出现200亿英镑的巨额缺口;另一方面,持续蔓延的反移民骚乱给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带来严重冲击。
这两大问题叠加,不仅让英国经济前景蒙上阴影,也反映出英国社会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正在集中爆发。
“破产”警钟:英国财政危机的冰山一角
首先看英国政府宣称的“破产”问题。据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透露,工党政府上台后发现公共财政存在200亿英镑(约1869亿元人民币)的缺口。首相斯塔默办公室用“破产”和“破碎”来形容当前的英国财政状况。工党将责任归咎于前任保守党政府,称其“一系列寅吃卯粮的承诺导致今年预算超支数十亿英镑”。
客观来看,英国财政状况确实不容乐观。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政府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9.5%。自2018年以来,英国已有8个地方政府宣布破产,令地方公共服务面临极大挑战。英国《卫报》今年2月援引报告称,英格兰近十分之一地方政府预计将在未来12个月内破产。
2023年11月22日,一名女子走过英国曼彻斯特一家关闭的店铺。新华社发(乔恩·休珀摄)
不过,“破产”一词使用得有些夸张,更多是一种警示性的说法。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指出,这并不等同于政府服务瘫痪、经济生活停摆,英国政府仍将履行法律规定内的各项服务职能。只要政府可以持续不断地收税,就不会真的“破产”。
骚乱之殇: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撕裂
7月29日,英格兰西北部一起持刀伤人案引发大规模骚乱。一名17岁男子持刀闯入英格兰西北部绍斯波特镇的一家儿童舞蹈班行凶,导致3名儿童死亡,8人受伤。
虽然警方已证实凶手出生于英国,但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的虚假信息称,持刀袭击者是一名激进的移民。虚假信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导致骚乱迅速蔓延至伦敦、利物浦等多地。一些骚乱者对难民收容设施、清真寺、商铺等进行破坏,并与警方发生冲突。
7月31日,在英国伦敦,示威民众与警察发生冲突。新华社/美联
这场被称为“13年来最严重”的骚乱,不仅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也给英国经济带来冲击。多个国家已发出旅行警告,提醒公民避免前往骚乱地区。夏季本是英国旅游旺季,但眼下的乱局正在浇灭很多访客的热情。许多商家不得不提前关门,以避免财产损失。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骚乱反映出英国社会在移民问题上的严重分化与撕裂。自英国脱欧以来,移民问题一直是政治辩论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右翼政客为了政治利益不断炒作移民问题,煽动民众情绪。而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进一步加剧了事态发展。
4月26日,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附近的格拉沃利讷海滩,移民乘坐橡皮舟准备渡海前往英国。新华社/法新
重塑英国:新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
工党政府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在不违背竞选承诺的前提下解决财政赤字。里夫斯表示,将在10月底推出的财政预算案中增加税收。分析认为,可能增税的领域包括资本利得税、遗产税、市政税等。同时,政府也在考虑削减开支,包括延迟或取消部分基建项目、减少外部顾问、出售闲置资产等。
然而,增税和削减开支都可能进一步加重英国民众和企业的负担,恶化公共服务质量。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认为,要解决财政问题,政府应寻找提高经济增长率的方法,如增加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创新等。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这些措施的实施难度不小。
7月5日,基尔·斯塔默在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前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专家指出,骚乱的发生和蔓延反映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是英国深层次矛盾和分裂的爆发。近年来,英国经济不景气,民众生活水平受到较大影响。一些人将社会问题归咎于移民,这种情绪被某些政客和媒体利用,导致社会对立加剧。
面对骚乱,英国政府表示将加强警力和对肇事者的刑事追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政府采取更加包容和理性的移民政策,加强社会融合,并通过改善民生来缓解社会矛盾。
总的来看,英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新上台的工党政府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做出平衡。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智慧和魄力,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英国能否走出当前的困境,将直接影响其在后脱欧时代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部分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江晓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