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东江纵队老战士李强

读特记者 杨丽萍 文 杨少昆 图
2020-09-07 19:45
摘要

东纵精神的弘扬者,革命烈士的守护者

全省离休干部先进个人李强今年已经90岁高龄。作为一名17岁开始参加粤赣湘边纵队的东纵老战士,自1984年离休后,李强将全部心血献给了弘扬东纵精神事业,数十年如一日进行义务宣讲,参与筹建葵涌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传承东纵精神、守护革命烈士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时期我参加游击队的初心是解放全中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时期我的初心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党员使命。”说起自己的初心故事,李强如此动情地说道。

投身革命,舍生忘死为救国

从地下交通员到地下交通站站长,危险的情报传送工作经常考验着李强的胆量和智慧。任站长期间,李强承担了向当地武工队传送敌军情报的重任。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为武工队收集、传递情报,接待过往干部、人员,带送物资,李强始终忠于职守不畏牺牲。

1948年,李强跟随边纵东江第二支队参加河源大人岭战斗,任连长传令员。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数十名战友倒在了李强面前。回忆起当年一场场血与火的战斗,李强说:“我们离开家出去参军就是为了革命,没有考虑自己能不能回来,子弹是不长眼的,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打中自己。一切行动听指挥,党叫你去哪里就去哪里,这是我们能够战胜敌人的原因。”

树碑传魂, 数年奔忙念战友

葵涌街道(原葵涌镇)是革命老区,是东江纵队的根据地,一大批葵涌革命战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因种种原因上个世纪一直没有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

“牺牲的烈士是我们最亲密的战友,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却连姓名都没有留存下来,作为健在的人,我感到过意不去,很惭愧。”在战争年代能够幸存下来,李强没敢忘记昔日共同战斗的战友。每每想到很多烈士为革命牺牲,他的心中总过意不去。

为了让后人铭记先烈的革命英雄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001年,李强所在的葵涌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提出修建葵涌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建议,得到当地政府的批准。

作为一名老战士,李强义无反顾地承担了大量前期工作,东奔西走,把修建纪念碑工作作为自己“头号任务”。他动员所在老干支部的老党员,共同讨论制定方案,积极参与纪念碑的前期调研、图样设计和施工建设。

当时修建纪念碑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摸清烈士的数量并确认他们的战斗经历。李强和所在支部党员共同组成义务工作组,自己掏油钱骑着摩托车,到各个社区了解摸排当年牺牲者的名单,有时还需要到广州等周边各地收集确认烈士名单,并逐一调查核实牺牲原因。有的烈士遗属在香港和海外,李强不厌其烦地和他们沟通,让烈士亲属们非常感动。经一番努力最终确认,葵涌本地的革命烈士有58名,另有解放战争时期沙鱼涌战斗烈士12名。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纪念碑最终于2003年落成于葵涌公园内。如今,纪念碑已经成为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红色教育基地。

宣讲东纵,三十载无私奉献

离休后,李强不仅成为葵涌街道关工委的骨干人员,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还是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东江纵队北撤纪念碑、红色记忆陈列馆等红色遗迹的义务宣讲员。三十多年如一日,李强为上万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特别是他作为一名老战士,用亲身经历来讲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李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还每月组织放影队到各村播放革命电影,弘扬革命精神,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直到电视进入千家万户。他还特别留心整理收集保护当地的革命历史资料,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素材。

去年上半年大鹏新区策划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走东纵路”教育路线,李强被特聘为红色向导,在他的带动示范下,本地40多名小学生主动要求加入宣讲队伍,成为“小小宣讲员”,红色精神正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编辑 吴冰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