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美文266期【特区40年⑧】江飞泉 | 十元店往事
王惠平
2020-09-07 20:01


十元店往事

作者  江飞泉   朗诵  蓝予

那是遥远的2002年,春夏交汇。我刚来深圳不久,还未扎稳脚跟。同事阿赖跟我说,他住的那个地方还不错,问我愿不愿意跟他一起去看看。我们抵达那个地方,才发现近旁是荔枝公园,跨过马路就到了。

“这原来是深圳武警七支队家属大院,基本被原房东转租出去了。”院子不大,几条破旧的长条椅随意放着,长满苔藓,估摸也没人坐了。院子的墙边倒是有一簇簇耀眼的红色花朵开满枝头,“这是簕杜鹃,深圳市花。”

一位老太太探出头,笑盈盈地接待了我们。老太太自我介绍姓陈,南京人。这是一处由套房改成的三居室,没有客厅,或者说客厅被改为公共长廊,厨房在长廊左侧,颇为敞阔,里面摆着几台煤气炉,应该她做饭煲汤用的。洗手间在长廊尽头,粗陋的三合板木质门,敲门时发出沙哑闷响,薄脆的木门吱吱嘎嘎地响。三间屋子中的那间大的屋子摆了三张上下铺廉价铁床,呈“凹”型排布,对面一张枣色桌子上摆着一台电视,东芝牌,八成新。隔壁一间屋子略小,也是三张上下铺,还有一个简陋的木质衣柜,阿赖不小心碰到衣柜门,哐当掉落,吓了我们一大跳。

“一个月二百。无需押金,如果有事要走,提前三天说,可以退尾款。”老太太说。

我交了钱。阿赖悄悄对我说,“住在这里自己要小心点,这里来来往往什么人都有。”“都住过什么类型的人?”我问他。

“都是无家可归的人吧。”还没等他回答,我自言自语地说道。选择住在这里的大抵是没地方可去了,不然谁愿意住在这种杂乱、肮脏且破败的地方。这里的住客如过江之鲫,谁也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也彼此不知名字、籍贯和过往。住客行踪不定,有些人只交单日钱,10元。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某种意义上是我的兄弟姐妹,我们奋斗在这个都市一角。

我笃定,不会永远与这逼仄、杂乱的十元店为伍,尽管这里曾充满温情和善意。在此我住了大半年,结识了一些不错的朋友,挺着一个硕大肚子的秃顶大叔老彭、隽逸风流的湖南浪子老肖、在酒吧当内保的安徽大哥王贵、年轻活泼的湖南人小邵、给我介绍第一份广告公司工作的阿东,还有时常流连往来的保安小邹……与他们的情谊浮光掠影般,如今未留下多少痕迹。我也早离开这种环境,现在算是地地道道的深圳人了。如今,家属大院旧址盖起了高楼,明晃晃的玻璃外墙冷峻高耸。红桂路过往人等依然如织。我恍惚之中,依然时常回想那个年代,我最青涩的岁月,我最年轻的日子。那些曾经同过宿舍的伙伴几乎不知去向,或许落叶归根,或许依然奋斗在深圳,或许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

于我而言,这都是如钻石般闪耀的记忆。我之所以对此刻骨铭心,因为我来过,奋斗过。我明白,这种如牛初乳般芬芳的社会初体验,我永远不会将它遗忘。

(以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


江飞泉,福建建瓯人。北科大工商管理硕士。广东省作协会员。龙岗区作协副主席。作品散见《星星》《诗选刊》《散文诗》《诗潮》《散文诗世界》《文学港》《特区文学》《诗歌周刊》。出版诗集《今夜万物安睡》《苍生辽阔》。著有小说集《哈瓦涅斯的葡萄藤》。

朗读者


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已出版一本长篇小说《苏醒》,五本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等。一本《蓝予国画作品选》。

监制:夏岩青  录制:杨义  编发:读特APP   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给我们投稿,加微信:251330018

(作者:王惠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